安徽無為:返鄉“蟹二代” 回家闖新路
蟹塘邊架起直播間,新鮮螃蟹變身“網紅爆款”;改良螃蟹養殖模式,蟹塘打理更加生態;繼承父輩本行,成為有闖勁的“新農人”……
在安徽無為市泉塘鎮的金牛村,今年33歲的許有為,被公認為當地掌握新技術、具有互聯網思維的“蟹二代”,通過線上線下玩轉“蟹將軍”,助力農業產業新發展。
許有為的父親,是當地最早一批靠水吃水的養殖戶,與螃蟹打了幾十年交道,算得上是養蟹的“老把式”。家門口的蟹塘,是他操勞了一輩子的地方。
許有為年紀不大,2014年放下在北京的工作,從父親手中接過“接力棒”。僅用三年時間,小伙子處理起蟹塘里的事兒已經得心應手,不僅有了自己的養殖思路,還升級了傳統養殖模式。
見到許有為時,只見他麻溜地走向塘口,抄起地籠,倒入桶中,一只只張牙舞爪的螃蟹活力十足,“9月25日趕在中秋節前上市,畝均產量200斤上下,再等上半個來月,真正的收獲季也就到了。”
土木專業畢業的許有為,2014年從北京回到老家。當初正是因為父親的一席話,讓他萌生了返鄉養殖螃蟹的念頭。
要知道,那時他還是一個“小白”,僅有的經驗,也就是偶爾回來,在養殖基地幫幫忙、打打雜。但就是這偶爾之間,養殖基地面臨的困境,被許有為敏銳地捕捉到了,“父親幾十年來養殖模式幾乎不變,養殖新技術也很難被接受。”
一邊幫忙,許有為也在一邊考察,慢慢堅定了跨界轉行的決心,并于2017年從父親手里接過了養殖基地,開啟了起早貪黑的養蟹人生。
作為“蟹二代”,許有為從父親那學會了養蟹的基本功。但作為新一代蟹農,他更注重的是對蟹塘水草水位的管理以及水質的調控。
這些年,許有為通過自己的努力,已經逐漸成長為父親的“接班人”。他對運用新的養殖模式和銷售渠道,有了更多的思考和行動,通過直播帶貨,既提升了金牛村大閘蟹品牌知名度,又增加了銷售量。
“過去父親從2畝蟹塘起步,如今養殖規模已經擴大到了200多畝。”許有為告訴記者,之所以下定決心養蟹,最主要的還是看中了水產養殖的發展前景。
2014年回來,2017年開始涉入螃蟹養殖,很多人都納悶,既然做了決定,為啥有三年的空窗期?許有為的話給出了答案,“從土木到養殖,畢竟是跨行,隔行如隔山,給了自己三年的學習沉淀期。”
去高淳學養殖,到興化參加培訓班……三年時間,許有為一直在默默為養殖做功課,用他自己的話來說,“相當于考了第二專業,修了第二學歷。”
他告訴記者,“農業是一個基礎性行業,雖然周期比較長,不穩定因素也比較多,但身為新農人,要做的,就是盡量減少農業的不可控因素,降低生產風險。”
這些年,許有為在蟹塘邊摸爬滾打,也悟出了不少養殖螃蟹的道道:塘口頗角越平坦,螃蟹穴居率越低;投放食用餌料,要葷素搭配;生態鏈模式養殖,可提升螃蟹品質……
小伙子很清楚,要想增加養殖效益,“養”和“銷”同等重要,螃蟹不僅要養好,打通銷路更是關鍵。這不,妻子宋青霞成了他的得力助手。
“喜歡的可以關注下主播,今天下單今天就能發貨。”“冷鏈配送,螃蟹都是現撈現發,品質完全保證。”“這是3兩的母蟹,蟹黃特別飽滿……”塘埂邊,宋青霞正面對著手機鏡頭,一個勁地“自言自語”,盡管當天下起了小雨,但一點也不影響她的直播勁頭。
螃蟹收獲后賣給批發商,這是“蟹一代”身上最常見的銷售模式。而作為“蟹二代”的許有為,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經營模式,讓銷路越來越寬,訂單也越來越多。
秋風起,蟹腳癢。
眼看著螃蟹批量上市,許有為更忙碌了,“中秋前開捕,基本要賣到春節,客戶有北上廣的,也有蘇浙滬的,通過渠道的更新、模式的轉型、品質的提升,就是要把‘無為螃蟹’賣向全國。”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