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水茶園自然村:“空心村”變身“網紅村”
一場秋雨過后,位于麗水市遂昌縣龍洋鄉的茶園自然村氤氳在云霧之中,依山就勢的新農舍、錯落有致的田塊、參天的古樹暈染成一幅水墨畫卷。
這個擁有400年歷史的古老村落,地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九龍山南麓,背倚千尺絕壁,隱匿于海拔650米的山野古林中。
曾幾何時,作為當地最偏遠的山村之一,大多村民選擇外出謀生,外流人口占比高達80%,成為全縣鄉村空心化最嚴重的區域之一。
要想發展,必須改變現狀!2012年,乘著“潔凈鄉村”的東風,時任村委會主任羅啟根帶著村民開出了6家農家樂。起初,每人每天吃住70元的低價套餐確實吸引了一些游客到來。但時間一長,特色不明顯、交通不方便等種種原因造成的客源不穩定又讓羅啟根操碎了心。
“記得有段時間我幾乎天天出去跑旅行社,到全省各地推介茶園美景。”即便收效甚微,倔強的羅啟根與村民依然堅信,村里的生態、文化就是發展的最好資源。
為了保護生態,全體村民摁下手印立下村規:“在村莊視線范圍內的任何樹木,一棵不準砍伐!”
2016年底,茶園村終于迎來了轉機。深圳某公司在全國考察了1000多個村落,一直想要尋找一個自然環境優美、返璞歸真、原生態的村落進行投資。
被村莊優越的生態環境、地道的民俗特色文化、原生態的傳統村落所吸引,該公司高層在考察兩次后,便決定在此投資。很快,就與茶園村正式簽了約:租下全村老屋,租期20年,依托村里的武術文化建成武俠風情的黃泥房精品民宿。
按照合同,該公司將5年的租金合計112萬元一次性付給了村民,在接下來的20年里,全村20余幢黃泥房將產生超過1000萬元的租金。
摒棄傳統“大拆大建”的鄉村建設模式,該公司對茶園村進行原味改造、升級提升,最大限度還原和保護茶園村民原生態的生產生活設施,致力于打造夢想式田園風光。
2019年6月,項目一期開放14幢民宿共39間客房,配套餐廳、酒吧、咖啡館等功能空間,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觀光體驗。
硬件“復活”后,游客來了,鄉村的生機也回來了!曾經默默無聞的茶園村,搖身一變成為遠近聞名的“網紅村”。
伴隨該項目的興起,村民不必舍近求遠,在家門口即可就業。如今,已有30余名遂昌本地人成為民宿員工,其中茶園村村民有10余人,每月至少有3000元的工資收入。
引入現代文化藝術理念,茶園村通過村史的搜集挖掘,追溯、保護、重建鄉村歷史文化,提升村民的文化自信。
“我們對流傳百年的省級非遺項目‘茶園武術’進行了形式轉變,用泡沫棒代替棍棒,讓游客在安全‘對決’中了解、走近非遺文化。我們把藝術作為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植入茶園村的方方面面,定期開展藝術作品展。”該項目副總管顧晨晨說。
與此同時,還啟動開發茶園村鄉村生活體驗產品和民俗活動。“一日茶人”“四季躬耕”“湯公憶夢”等內容產品,吸引了一大批酒店經營、運營管理高層次人才長期入駐茶園,為當地年輕人、手藝人搭建了創業和培訓平臺,包括昆曲傳承人、茶藝師、香港調酒師等均在茶園村找到了新的發展空間。
荒地變綠地、村莊變景點、農房變民宿……茶園村推動傳統農耕的“產業鄉村”升級為歷史、文化、民俗等與現代藝術融合的“情境鄉村”,為業界和地方提供了可借鑒的實踐經驗,入選了世界旅游聯盟旅游減貧100個案例。
數據顯示,2022年,莊園全年接待游客3.5萬人次,旅游業總收入達528萬元,當地村民通過房租、薪酬等每戶約增加4.7萬元收入。
而在茶園村的二期活化項目中,村里剩余的十余棟古民居也將被改造成高端民宿,一些庭院里還會配套游泳池。“到那時,茶園村的‘飯碗’含金量會更高,大伙兒的腰包會更鼓,生活也會更美!”羅啟根笑著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