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糧倉土地”保護與利用雙贏之路
特殊的生態地帶,四季分明,大部分區域夏季溫暖濕潤、冬季寒冷干燥,獨特的地理和氣候條件,造就了一種獨有的土壤——黑土地。充沛養分和肥沃地力是黑土地的典型特點,但對土地持續高強度的開發,導致黑土層變“薄”變“瘦”變“硬”,土壤可持續利用的壓力增大。
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對黑土地保護提出要求,強調“加快農業綠色發展,堅持用養結合,綜合施策,確保黑土地不減少、不退化”。
如何平衡黑土地保護與利用的關系?近日,全國政協副主席沈躍躍帶領全國政協加強黑土地保護民主監督性調研組到興安盟就黑土地保護和推進“三北”工程建設工作推進情況開展調研并召開座談會,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精神,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充分發揮人民政協專門協商機構作用,切實加強黑土地保護、荒漠化綜合防治和推進“三北”工程建設,為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貢獻政協力量。
把保護作為一項日常性工作
部門聯動、基層參與,才能營造保護黑土地的濃厚社會氛圍。
興安盟科右前旗居力很鎮紅心村巾幗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基地在黑土地保護方面,以綠色生產、智慧農業和科技示范為切入點,圍繞“增、控、保、管、耕”,示范集成綠色化、高效化、標準化生產模式。扎賚特旗黑土地保護利用項目區、黑土地利用和水稻全程標準化生產試驗田都是以試點建設為基礎,旨在發揮帶動示范作用,形成群眾參與的濃厚氛圍。
“要把好經驗好做法總結推廣,以點帶面,讓日常耕作管理者參與其中。”調研組成員說,“產量提高了,質量更好了,收入有提升,才能讓老百姓看到黑土地保護的實際效果,才能讓更多的耕種者切身參與到黑土地保護當中。”
近年來,興安盟盟委、行署高度重視黑土地保護與利用,特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黑土地保護法》實施以來,根據國家《東北黑土地保護規劃綱要》,編制印發了《興安盟“十四五”東北黑土地保護利用規劃》,并研究制定了《興安盟黑土地保護實施意見》,在保障糧食豐產的同時,采取了多種配套措施,不斷增加土壤有機質,有效保護黑土耕層。
在這里“田成方、路相通、渠相連、旱能灌、澇能排”的高標準農田場景隨處可見。近年來,興安盟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730.62萬畝,并以高標準農田建設為契機,大力實施田間灌排、田間道路等工程,全面提升黑土區農田基礎設施水平,改善了土壤條件,控制了水土流失和風蝕沙化,提高了水資源利用率。
把科技作為一種決定性要素
把科技融入黑土地保護,是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如何做并且做好,需要更深的探索。
扎賚特旗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數字農業農村科技服務中心是當地現代農業的“智慧大腦”,通過大數據、物聯網、區塊鏈等技術應用,為農民提供種植指導、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防治等全方位服務。
“實現全域黑土地遙感監測,通過改良肥料運籌、優化種植密度,篩選優質品種,集成示范推廣黑土地保護和糧食綠色高質高效新技術,構建作物標準化生長模型,都是‘黑土糧倉’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中科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遙感站站長李曉峰介紹到。
“只種地、不養地”是導致黑土地退化的重要原因,處理好黑土地保護與利用的關系,既需要政策拉動、科技支撐,也需要農戶齊心配合。
“試點就是要讓更多實際種植者看到好處、明白道理,推而廣之,擴大范圍,才是試點的主要作用。”調研組成員表示,讓更多的人參與到黑土地保護的行動當中,才能夠根本性遏制黑土地變“薄”變“瘦”變“硬”的現狀。
扎賚特旗近年來始終堅持用地養地結合、堅持農機農藝結合,著力提升黑土區綜合生產能力和保護成效。2023年落實黑土地保護利用項目15萬畝,通過項目實施,項目區內耕地有機質提高3.5%,耕層平均厚度增加7.2厘米。
把治理作為一項長期性工程
黑土形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一厘米厚的腐殖質往往需要經歷數百年的時間積累而成。但破壞卻很容易,水土流失就是直接原因之一。
因自然或人為原因形成的侵蝕溝是水土流失發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主要形式。
在了解到侵蝕溝危害后,調研組成員表示,“要解決侵蝕溝的危害,就要加強頂層設計,加大對侵蝕溝的治理力度,摒棄一勞永逸思想,探索實用、低投入的治理方式,切實破解這個突出難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興安盟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4900平方公里,全盟中度及以上強度的土壤侵蝕面積較第一次全國水利普查(2012年發布)減少40%,水土保持率達到65.3%,年減少土壤侵蝕近60%。
民以食為天,糧以土為本。黑土地保護、荒漠化治理責任重大,需要一條條梳理、一項項研究,政協更要努力找準圍繞生態文明建設履職盡責的切入點,聚焦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中的重大問題,認真做好調查研究,才有可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治本之策,為美麗中國建設貢獻政協力量。(溫 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