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盡長江滾滾來
近年來,重慶大力保護傳承弘揚長江文化,加快建設文化強市。圖為9月11日,中央媒體、長江沿江省區市媒體記者在云陽縣博物館參觀采訪,了解重慶對長江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相關工作。記者 尹詩語 攝/視覺重慶
如果,你的視角足夠高,高到能鳥瞰華夏大地,就會注意到,她融冰成水,一路向東,穿山劈峽,磅礴入海……鬼斧神工,巍峨壯觀!
如果,你的視線足夠遠,遠到能穿越時空,去觸摸200多萬年前的巫山人、170萬年前的元謀人、100萬年前的鄖縣人……就會注意到,她是古人類的搖籃、文化的發祥地,至今仍滋養著世界上最多的人口。
如果,你的視野足夠廣,廣到能橫貫地球,就會注意到,她與兩河文明、印度河-恒河文明、尼羅河文明、黃河文明一起,閃耀屹立在世界文明之列。
她就是長江,是史是詩是歌,是中國夢……
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自覺擔負起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9月12日,2023長江文明論壇在重慶悅來國際會議中心開幕,群賢畢至、共襄盛會,進一步擦亮民族符號、凸顯文明象征,書寫新時代長江文化保護傳承弘揚的輝煌篇章。
共襄盛會
進一步擦亮民族符號
“要把長江文化保護好、傳承好、弘揚好,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2020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時強調。
今年6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強調,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
9月12日,2023長江文明論壇開幕,賓朋滿座,勝友如云。本次論壇是深學篤用習近平總書記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長江文化保護傳承弘揚的重要論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生動實踐。
來自全國的知名專家學者和長江沿線省(區、市)高校、社科機構、文博機構代表,以長江文化傳承發展為主題,分“宅茲中國:長江文明探源”“千年文脈:從巴山蜀水到江南水鄉”兩個專題,展開深入交流和思想碰撞,推進長江文化在新時代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進一步擦亮民族符號。
大江作證
擔負新時代新文化使命
重慶因長江而生、因長江而興,在源遠流長的長江文化浸潤下,積淀了巴渝文化、三峽文化、抗戰文化、革命文化、統戰文化、移民文化等厚重的人文底蘊。
近年來,重慶把文化建設作為新時代的重要使命任務,奮力打造“承千年文脈、鑄人文精神、樹時代新風、強創新品質”的文化強市。
重慶推進了規模空前的三峽文物保護工程。實施文物保護項目966個,白鶴梁題刻原址水下保護工程、石寶寨保護工程等成為我國文物保護工程典范;建成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等綜合性公共博物館17家,成為長江文化保護傳承的重要窗口;建成三峽文物科技保護基地、三峽文物修復中心、三峽數字博物館,構建了三峽文物科技保護體系。
推進中華文明探源中的長江文化考古和研究。實施考古發掘項目603項,巫山大溪遺址入選全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建立了長江上游唯一完整的新石器文化譜系,填補了西南乃至中國考古的空白。
啟動實施長江三峽(重慶段)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開工建設萬州天生城、奉節白帝城、云陽磐石城等考古遺址公園,著力打造一批重大文化標識。
統籌推進長江歷史文化、山水文化與城鄉發展相融合,著力打造奉節白帝城等文旅地標、三峽皮影等非遺基地、世界大河歌會等文化活動,形成了一批長江沿線重要文化品牌。
通過推進巴蜀文化保護傳承、提升文旅公共服務水平、推進川渝文化藝術交流發展、優化巴蜀文旅產品結構、搭建產業協同發展平臺等舉措,項目化、清單化地將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設向縱深推進……
新重慶正以前所未有的文化自信,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為現代化建設注入強大的精神力量!
山河共生
構筑共有精神家園
“系統保護長江文物和文化遺產,研究闡釋長江文化豐富內涵,推動長江文化育民、惠民、利民,使長江文化成為人民群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引領,成為文化強國建設的重要支撐,成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歷史進程的重要精神力量。”在本次論壇上,與會專家學者、嘉賓達成共識。
共識凝聚,務實篤行——
重慶深化歷史文化研究,加強文化遺產保護,抓好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推動巴渝文化、三峽文化、抗戰文化、革命文化、統戰文化、移民文化等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前不久,重慶市人民政府與國家文物局簽訂了深化重慶文物保護利用改革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在文物保護地方立法建設,革命文物、三峽文物、石窟寺等保護利用,世界文化遺產申報,重大考古項目,博物館提升等方面加強協作,推動重慶文物事業高質量發展。
四川從高水平編制完成系列規劃、高標準推動長江文化保護利用、高質量豐富文旅供給三方面重點發力,持續講好四川“長江故事”,展現“蜀水文化”,唱響新時代長江之歌。
江西以青山為筆,以綠水為墨,正推動文化體驗、數字文創、溫泉養生、水上運動、研修游學、文化演藝等新業態發展,書寫著一張高標準建設長江經濟帶重要節點城市的時代答卷。
湖北充分發揮文物資源優勢,全面推進重點文物保護項目,高位推進全省大遺址保護與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
浙江緊緊圍繞世界稻作農業起源、世界古代文明、浙江大歷史等重大課題開展專項攻關,擦亮中華文明的浙江文化標識。
青海高效推進長江第一灣國家公園生態展示窗口建設,走好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高質量發展道路。
……
長江文明一路奔涌而來,滋養了生生不息的沿江兒女,澆灌出中華大地的勃勃生機,長江兒女以絢麗多彩的文化詮釋“江河互濟”“山河共生”,構筑起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奮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新時代的長江正奏響新的澎湃樂章!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