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津石門鎮:撂荒地成了“豐收田”
“以前這邊的田地大面積撂荒,實在令人惋惜。如今,金黃色的稻子覆蓋了整片田地,幾臺收割機已經同步啟動收割,到處都是一片繁忙的豐收景象。”江津區石門鎮永安村黨委書記吳連維對回訪的紀檢監察干部說,這些坡地因為耕作條件差而一度撂荒,誰會想到通過治理,撂荒地變成了“豐收田”。
去年初,石門鎮紀委運用項目管理理念和方法,專門將閑置撂荒地治理及利用納入日常監督,堅決守牢耕地紅線,保障糧食安全。為此,石門鎮紀委多次深入田間地頭走訪,詳細了解摸底撂荒地存量、農村勞動力結構、村集體收入等關鍵信息,為后面的項目化監督提供一手資料。
通過前期的摸排發現,石門鎮共有6個村居,其中5個地處山地淺丘陵地帶,海拔落差大,土地貧瘠,地塊瑣碎,機械化耕作難度大、成本高,村民大多數外出務工,以至于大部分撂荒。
撂荒地能否復耕復種,其最關鍵的一個環節是在于政策實施。鎮紀委聚焦復耕復種、土地流轉等關鍵環節,下沉一線,通過召開院壩會、民情意見會、到田間地頭實地察看等方式,摸清實情,找準方法,精準監督,靶向監督,督促鎮農業服務中心及時與各村采取有效措施,推動撂荒地專項整治落到實處。
在鎮紀委的監督下,全鎮第一個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在石門鎮永安村實施。僅僅過去兩個月,整個項目區先后實施了980余畝土地平整工程,以及配套旱改水工程、灌溉排水工程、田間道路工程,同時修建了惠民便道、休閑涼亭等設施,一塊塊閑置撂荒的土地變回了良田沃土,這里看到的都是鄉村振興的新氣象。
“看著一塊塊小田改成了大田,我心中無比高興,但是我家欠缺勞動力,也沒辦法耕種。”永安村8組村民楊鴻斌很無奈。
在永安村,像楊鴻斌一樣缺少勞動力的家庭不在少數。如何保障良田沃土不再撂荒是擺在鎮紀委面前的頭等大事。為此,鎮紀委與鎮農業服務中心,以及村兩委干部反復研究探討,最終打出了系列組合拳,一方面發動老百姓種好自家的一畝三分地,做到應種盡種,對于沒有生產能力或者生產能力不足的農戶,發動左鄰右舍、親戚朋友進行代耕代種;以一個村或幾個村聯合成立合作社,形成“村集體+土地合作社+種糧大戶+農戶”的耕種方式,引進種糧大戶和程社會化服務公司,實施土地流轉,發展規模經營,提高土地利用率,村集體實行托底耕種,適當采取激勵政策措施,確保不留一片荒地。這樣一系列的舉措,很快獲得村民的一致支持。
“鎮紀委張琳書記都說清楚了,現在不想種的可以通過土地流轉獲得租金,沒有勞動力也可以委托給全程社會化服務公司,我十分贊成。”在隨后的土地流轉院壩會上,村民楊鴻斌第一個簽訂了流轉協議。
至此,永安村土地合作社與300余戶村民簽訂土地流轉協議,以前閑置的幾百畝耕地,瞬間涌入現代化農業設施設備,翻地、播種、施肥……呈現出一片忙碌的景象。
此外,土地合作社不僅統一耕作、統一管理土地,定期培訓周邊村民,吸納村民就近務工,還負責市場開拓、農產品回收、加工、包裝、統一銷售等,讓村民吃上“定心丸”。
如今,永安村還通過村集體入股市場化運行形式,帶動村集體經濟年增收7萬元以上,群眾就近務工每年增收2.4萬元。(饒輝、程雅琦)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