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立新部門、出臺新舉措 多部門合力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
人民網北京9月4日電 (王紹紹)4日,國新辦就推動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有關情況舉行發布會,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叢亮、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徐曉蘭、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副局長柳軍和全國工商聯副主席安立佳介紹推動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有關情況。
“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范圍廣、政策鏈條長、工作環節多。”叢亮表示,民營經濟和國有經濟都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環境下,國有經濟、民營經濟各有優勢、各具特色,如鳥之兩翼、車之兩輪、缺一不可,只有這兩部分相互協調、共同發展,中國的經濟才能走得穩、走得好、走得遠。
強統籌促發展
國家發改委內設民營經濟發展局
叢亮介紹,近日,中央編辦正式批復在國家發展改革委內部設立民營經濟發展局,作為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專門機構,加強相關領域政策統籌協調,推動各項重大舉措早落地、早見效。
據介紹,民營經濟發展局的主要職責是跟蹤了解和分析研判民營經濟發展狀況,統籌協調、組織擬訂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擬訂促進民間投資發展政策。建立與民營企業的常態化溝通交流機制,協調解決民營經濟發展重大問題,協調支持民營經濟提升國際競爭力。
國家發展改革委副秘書長張世昕說,民營經濟工作涉及面寬、政策性強,需要各個部門密切協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作為宏觀調控和經濟綜合部門,國家發展改革委設立民營經濟發展局,主要是立足于更好發揮統籌協調、綜合施策、促進發展的功能。
“一些相關部門從各自職能角度也會有服務和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職責,在現有工作格局的基礎上,在國家發展改革委設立民營經濟發展局,將進一步加強對民營經濟發展工作的統籌協調,鞏固拓展現有工作成果,為民營經濟發展營造更優環境,為民營經濟發展提供更加有力支持。”張世昕說。
強政策優服務
支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
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徐曉蘭指出,國家發展改革委成立民營經濟發展局,是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一項重要舉措。工業和信息化部在加強政策引導、促進民營企業發展方面做好相關配合工作,在促進中小企業發展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一是強化政策扶持。抓好《助力中小微企業穩增長調結構強能力若干措施》《促進民營經濟發展近期若干舉措》等惠企政策落實。推動將小微企業稅收優惠、擴大中小企業政府采購份額等政策進一步延續,支持中小微企業提振信心、恢復發展。
二是加強服務供給。開展“一起益企”中小企業服務行動,組織開展中小企業網上百日招聘高校畢業生活動、中小企業經營管理領軍人才培訓,支持企業引才育才留才。聚焦重點產業鏈,開展“一鏈一策一批”中小微企業融資促進行動。
三是提升中小企業核心競爭力。開展數字化賦能、科技成果賦智、質量標準品牌賦值中小企業“三賦”專項行動。發揮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作用,推動中小企業集聚化、專業化發展。
“近年來,工業和信息化部作為國務院促進中小微企業發展的主管部門,也作為促進中小微企業發展部際協調機制的牽頭部門,會同相關部門推出一系列支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徐曉蘭表示。
“目前,我們已累計培育了創新型中小企業21.5萬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9.8萬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2萬家。在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里,民營企業占95%左右。”徐曉蘭介紹,在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里,民營企業占比非常高。
建機制抓落實
多部門合力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
7月1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公開印發了《關于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再次肯定了民營經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回應了民營企業的重點關切,針對民營企業的痛點難點提出了系列政策舉措。
張世昕表示,國家發展改革委民營經濟發展局將切實履行好職責,健全完善政企溝通機制,強化政策出臺的系統設計、政策落實的跟蹤問效,推動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民營經濟的各項重大決策部署更好落地見效。
徐曉蘭表示,接下來,工業和信息化部將重點開展以下工作,促進民營中小微企業發展:
一是狠抓政策落實,近期,工業和信息化部將開展全國減輕企業負擔和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綜合督查,督促惠企政策落地見效。二是健全服務體系,建設全國一體化中小微企業公共服務平臺,形成政策直享、訴求直辦、服務直達的服務模式。三是舉辦中德中小企業交流合作大會、第12屆APEC中小企業技術交流暨展覽會等活動,幫助中小微企業開拓國際市場。四是組織開展清理拖欠企業賬款專項行動,緩解中小微企業資金壓力。五是深入開展中小微企業發展環境第三方評估,不斷優化中小微企業發展環境。
柳軍表示,市場監管總局將按照《意見》要求,進一步優化鼓勵、支持、引導個體工商戶、小微企業發展的各項制度措施;進一步發揮各類服務平臺的作用,推動惠企政策精準直達;進一步促進“小個專”黨建與服務發展的深度融合,發揮好引領作用。通過多措并舉,使個體工商戶、小微企業能夠充分享受《意見》帶來的各項政策紅利,持續增強發展信心,讓“小個頭”迸發出“大能量”。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