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青絲到白發 只為見證萬木蔥籠
從山嶺到溝壑,他的足跡遍布大興安嶺林區10.67萬平方公里的沃土;從青絲到白發,他把忠誠和奉獻烙印在祖國北疆的綠水青山里……他就是趙炳柱——內蒙古大興安嶺森林調查規劃院院長。
懷揣著對綠色的執著追求、對林草事業的滿腔熱忱,趙炳柱一直奮戰在生態保護建設的第一線,以服務林業和林區生態建設為己任,成為林區生態文明建設、森林經營、資源管理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他曾獲全國林業系統勞動模范、森林資源連續清查先進個人,自治區森林資源管理先進個人,自治區第五批“草原英才”稱號,呼倫貝爾市第二批百名領軍人才,呼倫貝爾市、森工集團“優秀共產黨員”。
在2013年和2018年,趙炳柱先后兩次主持全國第八次、第九次森林資源連續清查內蒙古大興安嶺重點國有林區的調查任務;黨的十八大以來,他先后主持完成林區全國第二次陸生野生動物調查、第二次濕地資源調查、重點保護野生植物調查、泥炭資源調查和中蒙藥資源普查工作,同時組織完成林區野生真菌、漿果、馴鹿主飼植物、野豬種群等多項專項調查;2021年至2023年,共完成三輪林草生態綜合監測工作,即以國土“三調”為統一底版的森林、草原、濕地資源全覆蓋監測,為國家開展生態環境評估和林長制評價提供了科學依據。全面查清了林區林草濕資源本底及生態狀況,生態功能區內林木面積、蓄積雙增長,林地、草地、濕地種類、數量、質量均有大幅提升,林草資源得到有效保護……一份份成績單是他工作的見證,也是他和團隊成員不懈奮斗的真實寫照。
趙炳柱深知,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他帶領團隊合作開發一類調查PDA數據采集軟件、二類調查數據管理系統和林區自然資源大數據云平臺,積極研發林區植物數字標本館管理系統,為科普、科研、教學、保存物種多樣性,全面展示林區植物資源搭建信息支撐平臺,并將林區森林資源二類調查數據庫、林地變更數據庫、公益林數據庫整合為一個獨立完整的數據庫,建成一套森林資源管理“一張圖”數據庫和更新平臺,實現了“三庫合一”,有力推動了林區森林資源監測、監督和管理邁入新的發展階段。他積極開展科技研發,主持《內蒙古大興安嶺森林生長可變密度動態模型》《二類調查工藝改革》等項目的科技推廣研究,并與國家林草局規劃院聯合開發的“二類調查一體化支撐平臺”,榮獲第十一屆梁希林業科技進步獎三等獎。
恒者行遠,思者常新。《大興安嶺植物志》的編寫經歷令趙炳柱記憶猶新。“從2013年編纂立項到2022年出版發行,《大興安嶺植物志》是規劃院向大自然交出的一份沉甸甸的綠色答卷,多少次走訪調研,多少回討論修改,一大批專家學者和森調隊員的心血都凝結在這段為之奮斗的歲月里。”趙炳柱深有感觸地說。
今年4月20日,《大興安嶺植物志》編研項目成果鑒定會在內蒙古大興安嶺森林調查規劃院召開,經過充分討論和質詢,專家組一致認為,《大興安嶺植物志》是迄今為止記錄大興安嶺山脈植物最完整、最系統的植物志,編研水平達到國內同行業先進水平,是大興安嶺乃至我國植物科學界的一項重要科研成果,對于研究大興安嶺植物區系、植物地理、植物生態、植物資源保護與利用等具有重要參考價值,同時也是植物相關專業科學研究、科學普及、生態文明建設重要基礎資料。
隨著趙炳柱的深情講述,我們再次將目光聚焦內蒙古大興安嶺森林調查規劃院,“拓荒牛”木刻雕像和刻有“興安”字樣的石碑格外引人注目,詮釋著規劃院人頑強奮進的精神特質和勇當開路先鋒創造未來的決心。(記者 宋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