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寧波:一條“線”讓城鄉風貌活起來火起來
“城鄉風貌”是近幾年城市建設領域的一大“熱詞”,省級城鄉風貌樣板區、省級“新時代富春山居圖樣板區”等各類“樣板”的信息頻繁見諸媒體。那么,樣板區究竟長啥樣?跟市民生活有啥關系?
記者7月3日從寧波市風貌辦獲悉,2023年3月起,一場由寧波市風貌辦發起的共富風貌專線體驗游活動,已經走過了“春季篇”“夏季篇”——6條共富風貌線,涉及14個鄉鎮,超過1萬人報名體驗。
越來越多的市民通過一條“線”,觸摸到“城鄉風貌之美”“共富之美”。
這背后,是城鄉風貌整治由“單兵突進”向“多跨協同”轉變,打造區域攻堅、全面共享風貌治理模式的探索。
一條“線”的能量有多大?
持續超百天的共富風貌線,其實是以城鄉風貌樣板區為基礎,將227個省級美麗宜居示范村、17個“浙東民居”樣板村、106個美麗城鎮和51個傳統村落“串珠成鏈”。
“我們希望讓海的寬廣、山的巍峨與城的文脈貫通交融、相映成輝,讓人記得住過去、抓得住當下、看得見未來。”寧波市風貌辦有關負責人表示,
共富風貌線在時空上覆蓋四季,目前已經開通共富“寧波之春”風貌線、“仲夏之約”風貌線,下一步還將推出“秋之語”風貌線、“四明雪景”風貌線,讓城鄉風貌在季度輪換中次第綻放。
記者發現,已推出的共富風貌線,充分彰顯了寧波“擁江攬湖枕山濱海”的城鄉風貌特質。
比如,翠屏山是寧波重點打造的“中央公園”,翠屏山風貌線重點展示寧波的史前文化、海絲文化、慈孝文化、農耕文化、儒商文化、建筑文化和紅色文化。
明山剡水風貌線主要突出“枕山”特征,欣賞“最美桃花源”。
揚帆亞運風貌線集中呈現了“山海港城鎮村”全要素的美麗資源,充分展示了“向東是大海”的濱海氣派,也是融合打造具有鮮明辨識度的人文集萃區、風景打卡地,釋放“縱情山海”自然韻律之美的最佳實踐。
“活”起來的秘密
在實際體驗中,首批4條共富風貌線一經推出,受到6000多人報名熱搶。
“我們要把最亮麗的創建成果讓全民共享,把共富風貌線打造成一種公共產品。”該負責人說,共富風貌線不僅要體現“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空間格局,還要把美麗系列的最新成果與最佳出行時節有效對接,轉化成一道“流動的風景”。
它還是一次全齡友好的體驗。古林中學學生蘇俐妃說:“走完慈溪南部沿山風情共富線,改變了我對農村的看法。之前我一直認為農村是坑坑洼洼的小路、古老破舊的房屋,沒想到如今的農村這么新潮、漂亮。”
記者了解到,共富風貌線體驗有意識地將“一老一少”作為重點對象,上至80歲以上的高齡老人,下至兒童都可以參與。共富風貌線體驗完全免費,并統一為出行市民購買了意外保險。
同時采取公交定制點對點運行。整個行程上午出發、下午3點左右返回,讓市民既盡興又不會過于勞累。
在越來越多的市民體驗中,寧波城鄉風貌成果“躍”下筆端,“活”了起來。
“火出圈”的新模式
“活”起來的城鄉風貌正散發出共富的新圖景。
“不僅要讓城鄉風貌‘活’起來,更要‘火’起來。”寧波市風貌辦(美鎮辦)綜合協調組組長、市住建局村鎮處徐峰說。
以共富風貌線為新平臺,借勢借力,聯動推進,串點連線立面,探索新的模式。
首先,點上激活。徐峰認為,共富風貌線是一條城市和農村共享普惠的專線。不僅聯通了城鄉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還給農村、農民帶去了實實在在的收益。鄉村文旅增加了客流量,農村市集增加了銷售額,閑置空間增加了投資額。例如楝樹下村引進多種新業態,吸引更多游客,從只有80多戶人家的鮮為人知的小山村,一躍成為遠近聞名的鄉村旅游目的地,成為城郊“微旅游”目的地,把“詩和遠方”帶到群眾家門口。
猶如一列開往“和美鄉村”的特快專車,共富風貌線推動了農村從“一時美”到“持續美”的跨越,讓農民過上現代文明生活,推動鄉村由表及里、由形入神全面提升。
其次,線上聯動。共富風貌線推動形成了城鄉道路客運和風貌旅游同頻共振、互促共進的發展新局面,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個性化、品質化休閑旅游的需求。
“寧波可以開發更多短路徑專線,推進風貌‘微旅游’、風貌‘慢旅游’。聯動公交部門推出更多符合共富城鄉風貌特征的公交特色服務項目。”徐峰說。
最后,面上提質。共富風貌線是城鄉風貌整治提升的“高配”。通過共富風貌線,寧波市風貌辦加強與文旅、交通、綜合行政執法、自然資源和規劃、公交等部門攜手,充分調動各方面資源,共同謀劃、共同推進、共同實施。
接下來,寧波可以推動“村鎮+公交+旅游公司”的模式,廣泛吸引有運營經驗的企業或個人加入,開出常態化的共富風貌線,串起大美寧波更多的“山山水水”。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