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州椒江:讓個體戶“小塊頭”迸發“大能量”
近日,臺州椒江某商場的一家肉蟹煲店長程香花打開手機小程序,迅速訂下第二天要購買的農產品和飲料。第二天一大早,會有專門的配送員將新鮮食材送到店門口。“這個平臺,價格公道,還省去了人力、運輸成本,節省了不少開支。”程香花說。
為降低餐飲店的進貨成本,椒江與某生鮮配送平臺合作開展配送服務。截至目前,已為6357家中小餐飲店用戶,減少采購配送成本超5000萬元。
個體戶體量小、基數大,是經濟的“毛細血管”。截至2023年5月底,該區在冊市場經營主體總數87191家,同比增長12.71%,環比增長1.0%;其中在冊個體工商戶55027家,同比增長15.20%,超出全省平均水平5.09個百分點。
快速增長的背后,離不開椒江聚力營商環境優化提升“一號改革工程”,率先開展分型分類培育、探索“名特優新”的“拔尖”培育,讓椒江個體經濟“小塊頭”迸發“大能量”。7月3日至4日,浙江省個體工商戶分型分類培育工作現場會在椒江召開,“椒江樣板”正向全省推廣。
精準把脈,提升個體戶發展信心
椒江區市場監管局于2021年底對轄區個體工商戶開展了一次全域個體經濟普查,收集個體工商戶的從業人數、營業額、雇傭人數等29類數據,匯總了200多萬條數據,并根據經營者的人均效益值,將個體工商戶劃分為“生存型”“成長型”“發展型”三個類型,開展精準幫扶。
“調查過程中我們發現,全區‘生存型’的個體工商戶占比近八成,能夠盈利的不到四成,主要反映的是房租、原材料等經營成本高,銀行融資難等問題。”椒江區市場監督管理局行政審批科科長王雪燕說,針對這些問題,2022年椒江區率先出臺個體工商戶紓困幫扶政策。
2023年4月初,來自江西的個體戶董小華獲得椒江某銀行發放的20萬元貸款。他在椒江平橋開了兩家蛋糕店,因周圍同類型店鋪越來越多,董小華希望換個地方再開家分店減少競爭壓力。“小本生意想貸款不容易,誰知銀行這么快就貸下來了,幫了我大忙。”董小華說。
發放農貿市場消費券、鼓勵房屋租金減免、個體戶產品檢測費用減半收取、為中小餐飲開展物美價廉的配送服務……一項項地方特色扶持措施為個體戶注入了新的發展活力。
據跟蹤監測顯示,該區個體工商戶正常經營率由72.1%提高至78.9%,盈利戶占比由49.2%提高至69.5%,戶均從業人數由2.37人增加至3.58人。
特色培育,助推個體戶“錦上添花”
章安竹編非遺傳承人鄭米華在椒江章安老街上經營一家竹編非遺工作室,教授和銷售竹編作品,但生意一直不溫不火。“傳統的竹凳、竹椅、竹帽,大多是老年人購買,價格并不高,好的作品耗費時間長,價格高少有人買。”鄭米華坦言。
椒江還有不少非遺類的個體戶,都有著相似難題。2023年4月,椒江開展個體工商戶“名特優新”評定活動,并設立專項扶持資金。評定活動推出后,得到個體工商戶的積極響應,報名參加的個體工商戶達199家。
5月初,該區首批94家符合“名氣大、特色足、品質優、理念新”的個體工商戶,被納入名錄庫,進行重點扶持。其中,有28家具有非遺傳承技藝的個體工商戶被納入“名特優新”培育庫中,章安竹編也在其中。
經營無名發屋的俞圣越義務為部隊士兵免費理發30多年,董官榮眼鏡店在不大的店面里竟然專門設了一個“家訓館”,一個小小的如藝鞋服工作室已經注冊各類專利、版權60余項……隨著“名特優新”的評選,這些小而富有特色的商戶被越來越多的人知曉,也讓更多人感受到椒江個體戶經濟的獨特魅力和發展活力。
“納入名錄庫的個體工商戶,我們會進行一些有針對性的重點培育和幫扶,并通過樹立典型帶動整個產業的發展。”王雪燕說。
搭建平臺,讓個體戶“綻放光彩”
別具一格的裝潢,意境十足的店鋪,位于椒江楓山西麓的臺州老糧坊文化創意產業園,已經成為椒江創意文化、特色消費的聚集地,吸引眾多文藝青年爭相打卡。這里也成為椒江特色個體戶的聚集地。王斌就是其中之一。
2016年,王斌在老糧坊開了一家以日咖夜酒形式的綜合性休閑咖啡館,憑借良好的口碑,短短幾年,已經連開了6家連鎖門店,還為國內多家連鎖民宿、酒店提供咖啡豆及技術支持,并于2021年創立“幾目咖啡”品牌,成為椒江咖啡餐飲業的佼佼者。“老糧坊是我的起點,這里獨特的創意氛圍給了我施展的舞臺。”王斌說。
如今,老糧坊已經成為個體工商戶“名特優新”孵化園,并特別設立了個體工商戶服務站和個體工商戶文化驛站,成為“名特優新”重要的展示窗口和培育基地。
“我們還自主開發了‘個體工商戶智惠’應用椒惠富,打通14個部門18個數源系統,搭建動態監測、精準畫像、智惠服務三個子場景,打造‘政府側、社會側、金融側、主體側’四側聯動服務體系,助力個體工商戶高質量發展。”王雪燕介紹,比如與銀行合作對資金困難的個體戶提供資金支持,與配送平臺合作為餐飲企業解決配送難題,將優質個體戶推介到社區提高知名度。2023年“椒惠富”已迭代為“臺惠富”,并向臺州全市推廣運用。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