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頭:居民感受“幸福來敲門”
初夏,夜晚的暑氣漸消。暮色四合,包頭市昆都侖區友誼十九小區內一處新建的中心廣場上卻人頭攢動,一場“圍爐夜話”正在上演。
“今天聚在一起就談兩件事,老舊小區改造后咱家園的新變化和社區共治的好點子、好建議。”站在82米高的巨型煙囪腳下,友誼十九四社區黨委書記兼居委會主任吳秀鳳先來了一段開場白。
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月季花香。眼前是寬闊平整的廣場、嶄新的居民活動室、大型社區康養中心......
“很難想象吧,這一片兒之前是破敗的鍋爐房。”看著家園新景,家住友誼十九小區9棟樓的包鋼退休職工楊桂芳連連感慨。
友誼十九小區始建于20世紀80年代,是包鋼集團為員工準備的福利房,共計196棟住宅樓,總建筑面積達79.17萬平方米,是目前內蒙古自治區單體面積最大、居住人口最多的小區。直到現在,在12412戶居民中,仍然有2/3的住戶是包鋼退休的老職工。
“那時候,風越是把窗戶吹得嗚嗚作響,這鍋爐房大煙囪的煙就越是冒得歡,一推開家門,屋里的熱浪便撲過來……”作為50年代末援建包鋼的第一批建設者家屬,接過父親手中接力棒的“第二代包鋼人”楊桂芳對當年分到的這座“豪宅”有著深厚情懷。
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承載著居民生產生活的友誼十九小區卻漸漸不堪重負。破窗開店的商鋪,坑洼不平又擁擠的道路,銹蝕滲漏的鑄鐵下水管道......就連身后這座曾經英姿勃發的巨型煙囪,也隨著鍋爐房退出歷史舞臺,像個失望的“老伙計”,失去了往日的榮光。用楊桂芳的話說就是“‘豪宅’變成了‘老破小’”。
懷念不如相見。2022年,昆都侖區決定對友誼十九小區進行改造,以創建全國老舊小區改造標桿為目標,投資約4億元,通過基礎類、完善類、提升類三大類內容的改造,要將友誼十九小區改造成智慧型養老社區。
改造,不是涂脂抹粉。“功能和基礎建設已經無法承載居民的生活需求,就像舊病纏身的人,要通過手術進行精密的改造。”昆都侖區老舊小區改造辦公室主任郭泰介紹道,友誼十九小區改造前,昆都侖區組織1000余人對常住居民開展3輪專題調研,在對社區現狀和改造需求進行精準體檢后,結合“齊心協力建包鋼”歷史佳話,最終確定改造方案。
改變,就是要革新。在街道、公安、城管、住建以及居委會的聯合摸排下,友誼十九小區共計有3500多處違建,9428余處防護欄需要拆除。為了全力推動改造進度,吳秀鳳組織社區群眾率先成立了工程質量監督隊,發動群眾隨時對改造工程進行監督。另一方面成立一支“嘮家常”拆遷隊,從每個成員最熟悉的老鄰居入手,動員大家自愿拆除自家違建和防護欄。
2022年夏天,印象中的“老破小”不見了。曾經頹敗的鍋爐房“搖身一變”成了2000平方米的居民活動室,內設有閱讀學習、兒童玩樂、紅色展覽和社區科技館等區域;新建的智慧停車監控系統,配有一處雙層立體停車庫、48個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和新規劃的4000余個停車位,解決了停車難問題;完成給水、排水、供熱管網改造,告別曾經的跑冒滴漏;4層高的大型社區康養中心配有日間照料中心和社區餐廳,充分滿足社區居民各類養老需求。
沿著嶄新的塑膠跑道漫步,“縷縷鐵花”“雙翼神馬”等帶有包鋼元素的設計巧妙點綴在新建的口袋公園內。一抬頭,就連曾經失望的“老伙計”也被涂上了包鋼工人勞動場景的彩繪,再次深情守候這座有著深厚紅色文化底蘊的小區。
變換了往日舊模樣的不止友誼十九小區。據統計,2022年,昆都侖區完成39處、176萬平方米老舊小區改造,一處處涅槃重生的老舊小區大踏步趕上了時代的腳步,更多的居民從舊改中體會到“幸福來敲門”的喜悅。
據介紹,2023年,昆都侖區計劃投資4.52億元實施95處、276.44萬平方米老舊小區改造工程,更多的改變將在這座老城區的各個角落蓬勃生發。(記者 蔡冬梅 實習生 雷媛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