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襄陽襄州區:推進“一線協商·共同締造”工作常態化
湖北省襄陽市襄州區不斷完善協商工作機制、優化協商格局、擴大協商參與面,創新“協商在田間地頭““協商在農家小院”等形式,全區270余名政協委員共開展活動30余場次,推動解決問題24個,轉化社情民意25件,“一線協商·共同締造”已成為政協工作的好幫手、人民群眾的連心橋、委員履職的新平臺。
堅持高位推動 提升“建”的質量
強化組織保障。區委常委會審定年度協商監督計劃和一線協商議題,并以區委文件轉發,把一線協商工作納入區委重點改革任務、納入全區綜合考評、納入“兩辦”督查室重點督查內容,協商時積極邀請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參加,為一線協商高質量推進提供強有力的組織保障。
完善頂層設計。在反復深入調研論證的基礎上,制定工作方案,對一線協商的總體要求、工作流程、協商成果轉化、示范點建設等作出明確規定,努力實現“謀得細、干得實、反響好”的協商效果。
突出示范引領。在精心打造“鄉村月月談”“社區協商議事廳”“企業發展懇談會”3個示范點的基礎上,總結經驗、細化舉措,2022年新打造示范點14個,實現全區各鎮(街、區)示范點建設全覆蓋,通過觀摩示范點建設、召開推進會等方式,交流建設經驗,推動17個示范點建設不斷提質增效。
著力優化機制 提升“專”的水平
探索政協協商與基層協商有效銜接路徑。綜合運用議事平臺,把對口協商、界別協商、提案辦理協商等融入一線協商活動。如圍繞“宣傳紅色資源、發展紅色旅游”,在革命老區黃龍鎮開展協商座談,推動建館修路。實地考察易發交通事故路段,查找問題并形成提案,推動公安機關在事故路段設置紅綠燈。深入居民小區走訪調研,圍繞小區物業糾紛,推動多元化解矛盾和業主委員會建設等。隨著一線協商成效不斷凸顯,基層治理呈現出由“干部說了算”向“大家協商辦”、基層群眾由“遇事找領導”向“找委員商量”轉變的良好態勢。
暢通政協委員與基層聯系渠道。依托“一線協商”平臺,探索實施“委員履職網格化”工作機制,根據委員所屬界別、工作性質和生活區域,為每位委員有代表性地選擇2至3名界別群眾建立固定聯系互動,打通政協委員履職的“最后一米”。
深化三級政協委員聯動機制。明確8個區直委員活動組對口聯系17個委員活動組,引導駐區省、市政協委員和317名區政協委員主動下沉基層、傾聽民聲。三級政協委員先后圍繞“影響群眾健康突出問題‘323’攻堅行動”等全省共性指導議題開展一線協商6次,充分展示了政協委員在一線協商中的主體活力。
持續創新實踐 提升“商”的實效
注重解民憂暖民心。在議題選擇上,始終按照“黨政重視、群眾期盼、政協能做”原則,實實在在幫助群眾解決難題。圍繞深化生豬產業鏈建設開展多次協商,推進生豬養殖基地在古驛原種場、古驛二房村新建兩個基地,起到延鏈、強鏈作用,區生豬產業鏈被列為全國農業全產業鏈重點鏈進行動態管理。圍繞“疫情影響夏收農機跨區服務作業”開展一線協商,組織市、區多家農機合作社集中時間幫助農民收割小麥,全力推動各類農機燃油補貼快速到位,確保夏糧顆粒歸倉。
注重凝聚共識。創新“現場+會場”等形式,把協商地點延伸到田間地頭,把專家學者、利益相關方邀請進來,努力實現協商效果最大化。圍繞鄂北崗地打井出水難問題,邀請專家參與實地考察、協商座談,根據專家劃定的新點位打井后順利出水,解決困擾群眾的飲水問題,獲得群眾點贊。圍繞惠企政策落實,邀請區政府分管領導、區金融辦、區發改局等9個部門充分協商交流,推動國務院33條穩經濟一攬子政策在襄州落實落地,協商解決困擾企業發展的7個具體問題。
注重成果轉化。堅持敢于跟蹤、善于跟蹤、常態化跟蹤,確保協商成果轉化落地見效。圍繞“朱莊社區八組居民吃水難”“干渠危橋重修”“鳳凰咀遺址公園建設”等開展協商,持續跟蹤督辦,在一個月內推動解決了500多名居民的生活用水和危橋改造問題,助推考古工作站在2個月內建成并投入使用。(宋紹華 陳久剛 張雪飛 劉自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