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做主共致富(黨代表在一線)
“亭臺樓榭綠樹間,水系環繞通幽處,書院靜謐聞墨香,瓜甜果美產業興。”這是內蒙古巴彥淖爾臨河區干召廟鎮民主村的新樣貌。
10年前,民主村可沒有這番美景。由于管理不到位,村里矛盾滋生,許多公益事業和惠民政策難以落實。2015年,我當選村黨支部書記,當時就暗下決心,一定要改變舊面貌,讓民主村真正民主起來,走上共同富裕之路。
鄉村振興,完善基層治理是關鍵。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完善辦事公開制度,拓寬基層各類群體有序參與基層治理渠道,保障人民依法管理基層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大事小情都要讓群眾明明白白、共同參與,這樣大家才能有共建共治共享的積極性。
這些年,我們把村里有威望、有文化、有能力、有覺悟的村民推選出來,與黨小組長、村民小組長組成議事小組,實現村民家門口的民主治理。通過議事小組工作法,解開了群眾“心結”,樹立了黨員干部威信,打開了工作局面。
創新形式做好村務公開。我們在每個村民小組建立村級黨務、村務、財務陽光公開微信群,直接把糧補煤補發放、低保調整、精準扶貧政策落實、水費收取等工作全部在群中公開,實現村有公開欄、組有大喇叭小黑板、戶有微信群,既給村干部一個清白,也給群眾一個明白,讓過去村組干部的“獨角戲”變成現在干部群眾的“大合唱”。
創新管理模式,讓村民們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變化,有了更大動力發展產業,拓寬增收致富渠道。
蘋果梨是我們村的特色果品,個大色好、汁多味濃,但在很長一段時間里,賣不上好價,成為果農們的一塊心病。
為此,我和村兩委成員積極與農技部門對接,引進推廣20多個新品種,邀請市區兩級專家給果農“手把手”傳經驗、教技術,實行精細化管理和科學種植,并注冊商標,制定從栽培到采摘的全鏈條標準,提高產品的附加值。蘋果梨由原來的每公斤2元賣到6元,并遠銷江蘇、廣東等地。
蘋果梨產業發展撬動了鄉村休閑旅游的興起,乘著鄉村振興的東風,我們村每年都會舉辦梨花節、“鄉村大嫂”拉面大賽等活動,吸引各地游客品嘗具有地方特色的拉面、農村燉笨雞、河套面筋等美味佳肴。“去民主村逛逛”成了不少人休閑游玩的新選擇,實現了以農興旅、以旅促農,把村莊變景點、村居變客房、土特產變商品。
現在,民主村成為河套地區遠近聞名的鄉村振興“明星村”,先后榮獲全國“最美鄉村”“最美鄉村示范村”“美麗鄉村百佳范例”“美麗休閑鄉村”“文明村鎮”等榮譽。
下一步,我們要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引,進一步把組織優勢和治理優勢轉化為治理能力和治理成效,不斷推進鄉村振興,打造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進行5G牧場建設和全自動脫水菜深加工廠建設,讓村民在共同富裕的路子上走得更穩更好。
(作者張三明為黨的二十大代表、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臨河區干召廟鎮民主村黨支部書記)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3年04月27日 第 10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