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濕地”牽手“東方明珠”,一場春日里的雙向奔赴
3月24日,鹽城(上海)長三角高質量發展合作懇談會上,來自上海的沃典新能源電池項目現場簽約。“按計劃4月裝修,7月設備進場,9月底實現投產試運營……‘鹽城速度’名不虛傳!”企業負責人如此感慨。
這個春天,“國際濕地”與“東方明珠”迎來了一場雙向奔赴。同處長三角,鹽城積極接軌上海;選擇鹽城,上海也有足夠的理由。
作為長三角中心區城市,鹽城在產業基礎、交通網絡、生態稟賦上與上海多有銜接。隨著沿海交通大動脈的建設發力,兩地交流更為順暢。“5+2”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優勢形成,與上海的產業協作和科技合作也進入更高層次。
融入上海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一群上海知青先后來到鹽城,在這片土地上開墾出三家農場。如今,鹽城獨特的生態稟賦、便捷的交通網絡、厚實的產業基礎,使其成為承接上海產業轉移和資源外溢的一片熱土。
鹽城滬蘇大豐產業聯動集聚區正泰新能源有限公司電池片生產車間內,自動導向車忙碌穿梭,按程序將電池片送至各個工序;落地于鹽城長三角一體化產業發展基地的蜂巢能源動力電池項目,全部達產后將憑借高速疊片、無鈷電池等創新技術,成為華東地區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及短刀電池核心產業基地……
作為上海北向發展軸上的重要節點城市,鹽城持續深化南北合作,積極承接上海和長三角地區產業轉移、成果轉化,重點打造高質量發展集聚區。
“我們把主動服務和融入上海,推動與以上海為龍頭的長三角開展全方位、多層次合作,作為鹽城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的重中之重。”鹽城市委書記周斌說。
近年來,鹽城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詞,以加快建設綠色低碳發展示范區為引領,致力于打造長三角北翼發展活躍增長極。2022年鹽城GDP突破7000億元,在長三角中心區27個城市中排第13位,建市40年來經濟增速首次位居江蘇全省第一。數據顯示,500多家上海企業落戶鹽城,鹽城1/3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與上海企業有著合作關系。截至3月15日,鹽城今年新開工億元以上產業項目207個,其中來自長三角地區的項目占比達85.5%。
江蘇省社科院社會政策所所長、江蘇區域現代化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張春龍說,“鹽城接軌大上海,是主動順應長三角一體化趨勢,積極呼應上海‘龍頭’作用,通過尋求長三角區域中蘇北鹽城、沿海鹽城的功能定位,更好地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的體現,將為鹽城更高起點的深化改革、更高層次的對外開放和更高水平的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勁動力。”
雙向奔赴
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產業是關鍵。今年是鹽城建設綠色低碳發展示范區的起步之年,錨定“勇當沿海地區高質量發展排頭兵”目標定位,聚焦“5+2”戰略性新興產業和23條重點產業鏈,鹽城正推動工業經濟邁向萬億臺階。
在鹽城(上海)長三角高質量發展合作懇談會上,鹽城優選了洽談成功的12個重大項目參加現場集中簽約,計劃總投資167億元,其中10億元以上項目9個,涉及新能源、新材料、汽車零部件等領域。涉及的這些領域,與鹽城“5+2”戰略性新興產業高度契合。
2022年底,鹽城提出對全市產業體系優化調整,明確以推動產業融合集群發展為方向,重點發展“5+2”戰略性新興產業,其中“5”是指新能源汽車及核心零部件、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大健康五大產業。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公室常務副主任、上海市發改委副主任阮青表示,“鹽城‘5+2’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集群優勢快速形成,與上海的產業協作和科技合作進入更高層次。”
經過前期考察,上海寶豐機械制造有限公司決定在鹽城響水縣投資10億元,建設10條生產線,企業相關負責人表示,“鹽城區位優勢明顯,‘南聯北上,東拓西進’格局已成,擁有集高鐵、航空、高速為一體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在這里布局可以說大大縮短了我們與各地的距離。”
西北滬寧、西南滬杭、南向滬甬、北向滬鹽,上海對外輻射呈現一個反“K”字型,鹽城正處在沿海發展軸線的北向中心位置。加密高快路網、完善軌道交通、強化港口航道、提升空港能級、構建現代水網,到2025年鹽城將基本建成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加快建設長三角中心區北翼樞紐。
在生態稟賦上,鹽城擁有世界自然遺產、國際濕地城市、國家森林城市等多個“金字招牌”,正在推進的長三角(東臺)康養基地也是滬蘇跨區域合作的重大項目。
鹽城主動融入上海,上海也與這座蘇北城市雙向奔赴。“融入和接納是雙向的相互作用,這需要區域內的城市主動融入、加快聚攏,找好自身的功能定位和發展定位,形成自身的產業基礎和發展優勢。”張春龍說,“搶抓戰略機遇迎頭趕上,鹽城顯然很清楚這一點。”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