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筑夢人|魏巧:從科研人員到“新農人”
“從事糧食種植7年來,我愈發感到,只有人才下鄉,才能夠帶動當地整個產業升級、農民致富。”在今年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鎮江永興農機機械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魏巧提出關于實施新農人支持計劃支撐農業強國的建議,呼吁為符合條件的“新農人”提供更多支持政策,讓“新農人”感受到農民是一個體面的職業,為建設農業強國做好人才支撐。
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2012年至2022年底,全國返鄉入鄉創業人數累計達1220萬人。他們扎根農村,憑著種養新手段、營銷新思路,為鄉村發展注入新活力、帶來新希望,魏巧正是其中的優秀代表之一。
返鄉創業 把論文寫在大地上
水稻種植農人、生物農業專家、致富帶頭人……“80后”魏巧有著多重身份,而返鄉創業之前,她卻有另一重身份——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2014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到江蘇省鎮江市丹徒區世業鎮先鋒村四季春農業園調研。當時,魏巧的父親魏云烽在鎮江新區從事農機服務和農業規模化經營。“我記得那天深夜,父親打電話跟我說,總書記高度贊揚農業專家趙亞夫,你們兩口子都是學農的,希望你們能回來接我的班,像趙老一樣把論文寫在大地上。”魏巧回憶道。
在父親的激勵下,2017年4月,魏巧與在北京大學從事自然地理學研究的丈夫孫振中雙雙辭職,回到老家鎮江,一起探索數字化大田種植。
魏巧在父親創立的潤果農業的基礎上,推動公司從種植、管理到銷售全數字化模式,實現了公司農產品直接從田間到餐桌的無縫對接,潤果農業也因此成為全國第一批數字農業試點項目。
如今,潤果農業年產稻谷1萬噸,農田管理已從1個人管200畝上升到1個人管500畝。潤果農業所需的農人也從傳統的“面朝黃土背朝天”,變成了會操作機器,看得懂數據的農機手、無人機飛防手、智能化農場管理員。
數字農業 畝均效益增加28%
2019年,潤果農業在全程機械化的基礎上,將信息化、大數據、人工智能融入現代農業,創建智慧農業社會化服務平臺,用科技的力量開展集約化經營。2020年,公司成功申報國家“大田數字農業建設試點項目”,這意味著采用大田數字農業管理模式,通過農業數據信息的采集、交換、共享、開發、服務等,就能為農業生產提供智能化決策輔助。
提及成果,魏巧不無自豪地說,有了平臺的支撐,和傳統農業生產相比,現在勞動力用工減少30%以上,水資源利用率提高30%以上,肥料利用率提高15%以上,農藥使用量減少20%以上,畝產提升9%,畝均效益增加28%。
企業的快速發展也離不開金融機構的支持。2023年初,農行鎮江分行為潤果農業發放500萬元的信貸支持,為企業春耕備耕提供了資金保障。“這筆貸款無需企業提供任何抵質押擔保。”農行鎮江分行相關負責人介紹,這是該行與江蘇鎮江信用融資擔保有限公司合作,創新推出的“商戶保”業務,依托擔保公司的增信優勢,就能為“新農人”提供便利融資支持。
出心出力 農業大有可為
眼下,正值早稻播種時節,在潤果農業鎮江基地,田成格、水成網,田間幾乎看不到彎腰勞作的人,只有農機和無人機現場作業。在這里,每塊都是約20畝的高標準農田。
高標準農田讓智慧農業逐步走向現實,而圍繞高標準農田建設,早在11年前,魏巧的父親魏云烽投身農業時,農行就已經以“真金白銀”參與了高標準農田的投資建設。
金融機構支持鄉村振興,讓高標準農田插上了機械化、數字化的翅膀。如今,潤果農業成為全國第一批“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中心示范單位,建有鎮江市單體規模最大的糧食烘干中心。潤果農業的數字化發展模式也走出了鎮江,在蘇州建立了5000畝水稻基地,這也是蘇南地區單體最大的水稻生產基地,目前已形成集耕、種、管、收、烘干、倉儲、加工、銷售等于一體的全產業鏈運營模式。
魏巧和團隊扎根一線,讓“掃碼種田”成為現實,自身成功創業的同時,她也始終銘記身上的責任。近年來,魏巧和團隊先后以技術培訓、就業幫扶等方式帶動農戶10000余戶,累計帶動脫貧3000多人。
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魏巧呼吁更多的年輕人扎根“三農”,在鄉村振興的建設中出心出力。魏巧說:“只要用心,都能做好,農業是大有可為的事業。”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