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推出18條措施促個體工商戶高質量發展
人民網南京3月22日電 (馬燾燾)近日,江蘇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促進個體工商戶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簡稱《政策措施》),推出18條政策扶持措施,從降低經營成本、優化營商環境、支持扶優做強三個方面,為個體工商戶“量身定制”了一批紓困解難舉措。22日上午,江蘇省政府舉行新聞發布會,對該文件進行解讀。
個體工商戶已經成為江蘇數量最大、最具活力的市場主體。發布會現場,江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提供的數據顯示,江蘇省個體戶數量從2012年底的348.2萬戶,發展到現在的998.2萬戶,增長了2.87倍,約占市場主體總量的70%,位居全國第一。預計到今年4月份,江蘇省個體戶數量將突破1000萬戶。
降低經營成本 首次創業的個體工商戶最高可申請50萬元貸款
減半收取部分檢驗檢測費用,給予社會保險補貼,提供信貸支持……《政策措施》首先瞄準降低個體工商戶經營成本,明確2023年全年,減半收取住宿餐飲業的電梯、鍋爐、壓力容器定期檢驗和監督檢驗費用;對省內個體工商戶委托的產品質量檢驗、計量檢測和特種設備檢驗費用減半收取。
社會保險方面,對以單位方式參保的個體工商戶吸納就業困難人員并為其繳納社會保險費的,按照為其實際繳納的五項保險費給予補貼。對以靈活就業方式參保的個體工商戶,符合就業困難人員條件的,按其實際繳納社會保險費不低于1/2、不高于2/3給予補貼。女職工生育二孩、三孩產假期間,分別按照實際繳納的社會保險費的50%、80%給予個體工商戶6個月的補貼。
信貸和金融方面,《政策措施》明確,對符合條件的個人創業者創辦個體工商戶的,最高可申請50萬元的富民創業擔保貸款,并按規定享受財政貼息;為穩崗拓崗效果好的個體工商戶提供“蘇崗貸”低息信用貸款;擴大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業務規模,平均擔保費率不高于1%。
此外,對于個體工商戶普遍遇到的銀行開戶手續費,《政策措施》鼓勵銀行為個體工商戶在同一銀行開立的首個(或指定一個)單位結算賬戶開戶手續費實行不低于50%優惠,免收單位結算賬戶管理費和年費;取消收取支票工本費、掛失費,以及本票和銀行匯票的手續費、工本費、掛失費。
優化營商環境 建立減免處罰的違法行為清單
除了便利個體工商準入,提供簡化手續和優化的審批服務外,江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與江蘇省政務辦還將在市場準入、資質許可、項目申報、政府采購、招標投標、政府資金安排等方面存在歧視個體工商戶政策措施的,依法予以糾正。落實公平競爭審查制度,破除地方保護和區域壁壘,打破行政性壟斷。
《政策措施》明確,符合中小企業劃分標準的個體工商戶,在政府采購活動中視同中小企業,享受政府采購支持中小企業發展政策。實施涉個體工商戶價費整治,嚴格規范行政審批中介服務,依法查處中介服務機構違法違規收費行為,加大涉個體工商戶收費監管。
人民網注意到,今年1月,以江蘇省《免罰輕罰規定》為藍本,滬蘇浙皖市場監管部門聯合出臺了《長三角地區市場監管領域輕微違法行為不予處罰和從輕減輕處罰規定》。此次《若干政策措施》也明確建立不予處罰、減輕處罰的違法行為清單,對違法情節輕微的,依法不予行政處罰或從輕、減輕行政處罰。
此外,對于因受疫情影響未能及時還款的,經認定,相關逾期貸款可不作為逾期記錄報送,已經報送的予以調整,并依托省級征信服務平臺等建立健全個體工商戶信用信息歸集與評價機制,擴大首貸戶、信用貸款比例。
支持扶優做強 允許“個轉企”企業依法保留原字號和行業特點
本次發布的《政策措施》中,對原行政許可仍在有效期內的個體工商戶,在符合法律法規、且實質審批內容不變前提下,直接更換新證,或簽署舊證延續使用意見;支持個體工商戶將擁有專利權、商標權等權益轉移至“個轉企”企業名下;鼓勵各地出臺獎勵和補貼政策,支持個體工商戶轉型升級為企業。
質量標準服務和知識產權服務方面,《政策措施》明確為個體工商戶提供各類標準免費查詢。依托質量基礎設施“一站式”服務站點,有機融合計量、標準、認證認可、檢驗檢測等資源,提供質量基礎設施綜合服務。對符合條件的個體工商戶申請使用地理標志產品專用標志的,7個工作日內予以核準。簡化個體工商戶專利侵權糾紛行政裁決、行政調解立案手續,案情簡單的案件實施書面審理、線上審理。
此外,《政策措施》還將從支持開展線上經營,實施流量扶農扶困扶新;開展招工用工服務,提供精準匹配、即時快招的零工市場;提供公益性法律服務,鼓勵和引導法律服務機構減免法律服務費等方面,全力支持個體工商戶壯大發展。
江蘇省市場監管局副局長薛強表示,下一步,江蘇將做好各類支持個體工商戶發展政策措施的統籌銜接,結合工作實際細化落實舉措,打通政策落實“最后一公里”,最大限度釋放政策紅利,幫助個體工商戶增強發展信心,為推動江蘇省經濟運行率先整體好轉作出積極貢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