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家庭工坊 促群眾增收
織襪、翻襪、定型……沐浴著春日暖陽,陜西省安康市漢濱區五里鎮朝陽社區家庭工坊戶凌孝鳳家里,12臺織襪機正高速有序運轉著,也編織著凌孝鳳一家人的幸福生活。
“不出門就能掙到錢,還學到了技術,太適合我們這樣的家庭了。”凌孝鳳一邊翻襪子一邊樂呵呵地說。自從辦起了家庭工坊,凌孝鳳一直沒得閑。
“公公婆婆年齡大需要照顧,我們想出去掙錢也走不開。現在好了,不但能照看老人,我們夫妻倆每個月還能凈掙1萬多元,特別開心。” 凌孝鳳說。
說起“家庭工坊”,凌孝鳳一個勁地點贊說好。在漢濱區,和凌孝鳳一樣,很多家庭主婦因家里老人小孩需要照顧,無法外出務工,孩子上課后便有大把空閑時間無事可做。
2022年初,漢濱區按照“政府引導、農戶主導,園區主抓、鎮村協同,市場運行、互利共贏”的原則,因地制宜推出“園區總部+新社區工廠+家庭工坊”產業發展模式,在五里鎮、大竹園鎮試點推行“家庭工坊”,由企業提供設備,農戶使用管理,把生產機器安裝到群眾家里,調試、培訓后,讓有意愿的群眾在家有崗、居家掙錢。
在家照顧老人的凌孝鳳知道這個消息后,積極向社區申報,經過嚴格考察、培訓后,入選首批13戶試點戶。她叫回了在外務工的丈夫王開春,鉚足干勁生產。“我上白班,我丈夫上夜班,如果日產量達到6000雙,一天能賺600多元錢。”運行一年多來,凌孝鳳和丈夫日漸得心應手,收入也越來越可觀。
“這些織襪機更是我的‘織夢機’,它幫我實現了在家掙錢的夢想。我們商量好了,近期再買一組機器,擴大生產規模!”凌孝鳳笑著說。
漢濱區曾是陜南國家深度貧困縣(區)。地處秦巴山區,土地貧瘠,農民難以解決溫飽問題。同時,該區還是國家南水北調重要水源涵養區、秦嶺生態保護區,工業發展受限,農民60%以上的收入依靠外出務工。大量青壯年男性勞動力外出務工,留守婦女在家照顧老人和兒童,這樣的務工家庭,收入來源單一,容易返貧。
近年來,漢濱區為解決留守人員就業問題,大力發展環保勞動密集型新社區工廠191家,其中總部級企業12家,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就業增收。但是,仍然有很多像凌孝鳳一樣的家庭,不能到新社區工廠上班或保證不了上班時間。為此,該區量身打造了“家庭工坊”40家,農戶通過培訓按工藝要求初加工完成后,產品交給企業驗收,根據制作數量的多少獲取相應報酬。
“首批投入300臺智能織襪機、縫頭機帶動家庭工坊40家200余人,彌補了企業產能不足的短板,解決了用工矛盾,降低了用工成本,提高了企業效益。今年全區將再布局400家家庭工坊,帶動更多脫貧群眾增收致富。”漢濱區委書記范傳斌介紹。
《 人民日報 》( 2023年03月15日 13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