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團代表建言:科技賦能鄉村振興 創新驅動交通強國
日前,北京市代表團舉行媒體連線采訪活動。全國人大代表岳巧云、王足剛做客采訪室,結合基層實踐,暢談科技創新在助力鄉村振興和建設交通強國路上發揮的重要作用,積極建言“職業農民”、技術產業工人培養。
岳巧云代表:依靠科技力量探索農業發展更多可能
全國人大代表、北京綠農興云果品產銷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北京點點創意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總經理岳巧云作為一名80后,致力于科技賦能鄉村振興和培養“職業農民”的探索。
2016年,岳巧云毅然辭去工作,回到平谷區帶著鄉親們種桃。岳巧云說,老一輩對現代化的種植技術和管理方法缺乏認知和接受度,不依靠科技力量,很難突破大桃銷售瓶頸。
岳巧云經營的農業合作社覆蓋了平谷區4個鄉鎮上千家農戶。岳巧云為老鄉免費培訓,吸納低收入人群和老年勞動人群到合作社工作。在她的帶動下,果農廣泛應用電商、直播等手段,優質大桃的銷量和影響力水漲船高。桃子品質更好了,也更賣得上價格,配套的采摘園等項目還為果農提供了更多的增收途徑。
為了探索農業發展的更多可能性,這些年,岳巧云馬不停蹄。如何將農村閑置的土地、農宅更好地利用起來?如何在撂荒的土地上注入科技含量和文化內涵,培育農業孵化基地?如何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岳巧云做了大量功課。
她建議,繼續優化涉農補貼政策,增強農民“活血造血”能力,通過試驗、示范、培訓、指導以及咨詢服務等,把數字技術應用于農業生產全過程。可將5G技術、電商銷售、線上推廣等融入到鄉村振興中,建立貨物流通關系,促進農業全產業鏈發展,打通農產品銷售“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
要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培養復合型人才也是關鍵。“前兩天,有農學院的老師聯系我,說能不能讓大學生回歸農村,干一番事業。”岳巧云特別提到“職業農民”的概念,她說,農村需要大量懂種植、會營銷、有創意、會宣傳的復合型人才,也就是“職業農民”。她建議,進一步加強農村人才建設,培養“職業農民”,為鄉村振興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王足剛代表:“軌道上的京津冀”為協同發展鍛造堅固“骨骼”
作為一線建設者,全國人大代表、中鐵六局豐橋橋梁有限公司石家莊項目部副經理王足剛親歷了石家莊樞紐貨遷鐵路、京石客專鐵路、天津津保鐵路、張唐鐵路等京津冀重點工程項目。他深刻感受到,這些工程已經成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骨骼”,“軌道上的京津冀”讓更多人的幸福生活駛上了快車道。
目前,中鐵六局在京津冀地區參建的雄商、京濱、雄忻、石衡滄港等項目正在如火如荼推進中,正在施工的津興鐵路以日均兩千米的速度開展鋪軌工程。津興鐵路通線后,從天津和雄安機場到大興機場只需要半小時,京津冀地區鐵路網布局得到進一步優化完善;也將對促進區域經濟社會協同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王足剛自豪地說,這些年,中鐵六局以創新為己任,主動適應并應用前沿技術,在實踐中勇于出新,善于出新。他舉例,中鐵六局自主研發的大型盾構機、新型軌道板、高速飛車試驗平臺等高精尖設備。“所有這些成績的取得,都來源于科技創新。”
王足剛也格外關注建筑產業工人的技能素養提升問題。他認為,產業工人對加快建設交通強國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他建議,要進一步健全完善符合產業工人需求的現代職業教育制度,建立完善以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職業院校為重點、校企合作為基礎、社會廣泛參與的多層次多結構的職業教育培訓格局。同時,也要進一步構建完善符合產業工人職后學習需要的制度機制。本報記者 張蕾 牛偉坤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