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增代表:加大科技研發力度 推動綠氫產業做大做強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
氫能是未來國家能源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第七一八研究所副所長郭建增帶來的建議與發展氫能相關。郭建增代表建議,加大科技研發力度,扶持綠氫制備產業,推動綠氫產業做大做強。
我國是世界最大的制氫國,但大部分來自化石能源制氫,屬于灰氫;通過光伏發電、風電等新能源電解水制備的綠氫占比較低。郭建增代表研究發現,無論是河北在建設新型能源強省中提出“提高清潔高效能源比重”,還是我國《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要求“重點發展可再生能源制氫,嚴格控制化石能源制氫”,都意味著綠氫迎來蓬勃發展機遇。
郭建增代表介紹,目前,我國綠氫產業仍處于發展初期,一方面綠氫制備成本過高成為制約因素;另一方面,綠氫的生產地通常是在風光資源豐富的“三北”偏遠地區,而使用地則是在經濟較為發達的城市或工業區,存在綠氫資源與市場錯配問題。
降低綠氫制備成本的發力點在哪里?
郭建增代表認為,科技研發是降低綠氫生產成本的內生動力。應鼓勵相關行業企業進行創新性研究,突破國外行業壁壘,大力發展更高效、低成本、規模化的工程技術,將綠氫制備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推動國內綠氫產業跨越式發展。
“在生產地與使用地之間建立完善的氫氣儲存和輸運網絡渠道,是破解綠氫資源與市場錯配難題的途徑之一。”郭建增代表表示,應以安全可控為前提,積極推進技術材料工藝創新,支持開展多種氫能儲運方式的探索。提高高壓氣態儲運效率,加快降低儲運成本。推動低溫液氫儲運產業化應用。開展摻氫天然氣管道、純氫管道等試點示范,逐步構建高密度、輕量化、低成本、多元化的氫能儲運體系。
郭建增代表注意到,國內氫能全產業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集中分布在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京津冀等區域。探索在氫能應用規模較大的經濟發達地區設立制氫基地,成為破解綠氫資源與市場錯配難題的突破口之一。
他建議,利用海洋可再生能源進行電解海水制氫,這不僅可以高效地制取綠氫,還可以高效利用海洋可再生能源。通過裝備研制、演示驗證、示范應用,充分測試海上制備和儲運氫能關鍵技術,推進海水制氫技術研發。鼓勵社會資本以市場化方式運營海洋氫能產業投資基金,完善海洋氫能產業融資風險分擔機制。沿海城市可以制定具有地方特色的海洋氫能發展政策與規劃,建立國家海洋氫能示范區。
綠氫產業發展前景廣闊。郭建增代表表示,作為我國水電解制氫行業的領軍企業,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第七一八研究所將繼續聚焦清潔能源領域,主動探索、銳意創新,努力發展成為世界可再生能源制氫的骨干力量。深入拓展氫能應用領域,推動規模化發展,加快探索形成有效的氫能產業發展商業化路徑,助力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記者宋平)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