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 打造山西教育新生態
過去一年,省教育廳堅持把“雙減”改革作為踐行“兩個維護”的重大政治任務和重大民生工程,堅持依法治理、綜合施策、標本兼治,持續加大校外培訓治理水平,全省中小學生校外培訓負擔大幅度減輕,為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2775所校外培訓機構全部納入監管
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我省成立了25個省直部門參與的“雙減”專門協調機制,梳理盤點12項省級相關部門任務清單和15項市級層面任務清單,納入省委“13710”督辦系統,推進重點任務落地落實。
省教育廳會同有關部門出臺“營轉非”、收費監管、廣告清理、培訓材料、從業人員、應急防范等20余個政策文件,構建起校外培訓機構治理的政策保障體系。省行政審批服務管理局第一時間在全省范圍內全面停止審批學科類培訓機構。省科技廳、文旅廳、體育局等三部門積極發揮行業主管部門作用,在全國率先出臺科技、文化藝術、體育類等非學科類培訓機構準入指引,按照標準重新審批非學科類培訓機構,確保培訓機構符合準入條件。
“全省199所學科類、2576所非學科類共計2775所校外培訓機構,全部納入校外教育培訓與服務綜合平臺監管,實現資金、學生、教師、課程、機構‘五個管起來’。”省教育廳相關處室負責人表示。
各市也結合實際,推動“雙減”工作走深走實。如晉中市建立起“黨委領導、政府主導、行業主管、社區聯合、社會協同、學校監督、機構主責”的校外培訓綜合治理體系,并持續將“雙減”作為教育督導一號工程,特別是在市對縣級黨委、政府履行教育職責評價中,分值占到正向指標考核的十分之一。在推動“雙減”工作過程中,忻州市委教育工作領導小組下發通報19份、市政府教育督導委下發《督辦單》13份,全力推進全流程監管;還建立起應急管理長效機制,常態化組織“回頭看”,杜絕“假注銷、真運營”現象,做好防反彈、防變異工作。晉城市沁水縣教育局一方面印發多個相關文件制度,進一步厘清校外培訓機構行為界限,劃定行為紅線,并聯合公安局等多個部門協同開展集中整治;一方面聯合審批局對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進行壓減,引導其轉型疏“困”。
在推動“雙減”工作落實落地的過程中,省教育廳還緊盯風險防控,建立了與政法、網信、公安等部門定期會商機制,及時研判風險,發布風險預警;將學科類培訓收費納入政府指導價管理,采取銀行托管、風險保證金等方式,對校外培訓機構預收費進行風險管控。
每年開展地毯式全覆蓋執法檢查
“去年全省共查處違規開展培訓機構743所,查處個人違規組織培訓194人。”省教育廳相關處室負責人介紹說,為推進依法治理,我省明確各級行政主管部門每年組織開展不少于2次的單獨或協作行政執法檢查,縣(市、區)行政主管部門每年執法檢查要覆蓋轄區所有校外培訓機構。全省各地針對校外培訓機構的執法檢查一年來效果顯著。
運城市在全市范圍內開展了為期3個月的全面清理校外違規培訓專項行動,針對有合法手續但違規開展培訓的機構,由相關部門當場沒收違規所得,再根據違規程度處以1-5倍的罰款,情節嚴重的吊銷辦學資質;針對嚴重違規培訓機構及人員,將其列入“行業黑名單”,在教育行業準入、教師資格認定、教師招聘等方面實行不同期限的禁入制度。
“去年臨猗縣一名在職教師違規補課,造成疫情傳播風險,運城市第一時間要求當地黨委、政府提級處理,嚴肅追究了5名責任人的責任,并對當事人作出開除公職的頂格處理。平陸縣對2所托管機構違規開展學科類輔導進行嚴肅查處,沒收全部違法所得,并罰款6000元。河津市查封了1所校外培訓機構,并作出負責人3年內不得新成為民辦學校舉辦者或實際控制人、決策機構或者監督機構組成人員,參與違規培訓教師不得參加河津市教師招錄考試的處理決定。”這一系列處罰對校外違規培訓形成了強大震懾。
晉中市、縣政法委則是將校外培訓治理納入社區(村)網格工作事項,構建起“街鄉吹哨、部門報到”的校外培訓綜合執法模式,市教育局等七部門出臺實施方案,積極構建校外培訓執法體系,2022年累計查處違規機構99所,查處在職教師違規有償補課11人次。
為打擊以“素質拓展”“思維訓練”等名義非法開展的隱形變異行為,去年,運城市新絳縣教育局廣泛發動教職員工、學生、家長、社會群眾的力量,形成群防群治的監督機制。該縣去年查處的非法開展校外培訓活動的機構中,有一半問題線索來源于群眾的舉報反映。
課后服務覆蓋所有義務教育學校
省教育廳指導各地持續優化課后服務內容,拓展服務渠道,完善保障機制,多措并舉激發教師參與課后服務的積極性,全面推行課后服務“5+2”模式(學校每周5天都要開展課后服務,每天至少開展2小時),課后服務已覆蓋所有義務教育學校和所有有需求的學生。
各市也積極開展課后校外實踐探索,加大課后服務力度。太原市杏花嶺區在全區小學率先實行課后免費托管延時服務,各校課后托管服務的內容包括“普惠型”的輔導學生作業和注重培養學生“個性化發展”的文體、科普、社團活動、勞動實踐教育等,得到社會各界和廣大家長的廣泛認可與好評。
臨汾市充分利用文體資源,創建館校共育平臺,同時把“雙減”工作和本地特色資源充分結合,積極探索課后服務新模式。如以博物館、圖書館為龍頭,積極調動和發揮臨汾市城市變遷記憶館、國防信創基地、規劃展覽館等豐富資源優勢,全面推行課后校外實踐活動;組織市教育局、市文旅局、市圖書館聯合開展了“文化筑夢”青少年文化志愿服務活動等。
晉城市高平市實驗小學制定了教師百日提升工程暨教師“六個一”展示活動,即讀一本好書、寫一手好字、講一節好課、制一份試題、做一次交流、秀一次作業,全面提高教師素養和業務水平。陽城縣次營鎮固隆中心學校舉辦了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生生定目標,人人都過關,孩子們增長了知識、陶冶了情操,為今后的人生打下了亮麗的底色。(記者李林霞)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