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汾陽:深耕杏花村 “專業化”賦能白酒產業新轉型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釀酒飲酒,賦詩吟詩,詩酒自古便結下不解之緣;舉觴之慶、莼鱸之思,文人雅士則借酒直抒胸臆。
6000年的釀造史,800年的蒸餾史,呂梁東麓,汾水之陽,杏花古村,汾清晉釀。“汾酒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做好這篇‘酒’文章,在汾陽可以說是‘天時、地利、人和’齊備。”山西省委書記藍佛安指出,要堅持高標準謀劃、高起點推進、高質量實施,強化“政府+鏈主企業+產業園”合力,持續推動“杏花村汾酒”專業鎮做大做強。
專業鎮是以縣(市、區)為基本地理單元,主導產業相對集中、經濟規模較大、專業化配套協作程度較高的經濟形態,是集群經濟的基本形式。白酒作為汾陽市的支柱產業,貢獻了全市50%的GDP、60%的稅收、40%的就業崗位,作為山西重點打造的首批十大專業鎮之一,汾陽市把杏花村專業鎮建設作為鍛造縣域經濟長板優勢、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機遇。
“匠心”引領 以高品質夯實白酒產業基底
從“湯液酒醪”到《九醞酒法》,從液態發酵到固態發酵,由古至今,在白酒產業的傳承發展中,科技的力量必不可少,而產品的品質則是品牌發力的根源。
文峰塔旁、文湖湖畔,矗立著一座汾陽王府。史料記載,汾陽王酒最早便釀造于這座王府,緩火蒸餾、陶缸貯存,釀出的酒清爽綿柔,有著1200多年釀造史的“汾陽王”也被評為了中國馳名商標,也是該市唯一一個屬于地方民營企業的中國馳名商標。
粉碎、潤糝、清蒸糊化、冷散加曲、地缸發酵、裝甑蒸餾,走進汾陽王酒業釀造車間,每一個生產環節都嚴格遵守傳統釀造技藝,很多關鍵環節仍堅持手工作業。
“清香型白酒發酵周期一般為28天,為了增加原漿酒的香味成分和老熟度,‘清雅汾陽王’將發酵周期延長為56天,兩次發酵即112天。”
發酵周期的加長,意味著單位產品成本的增加,企業如何實現利益最大化?
“不求產量只求質量,才能釀出消費者放心喝的好酒。”在汾陽王酒業董事長王再武看來,企業只有做強品牌、做優品質,才能為做大市場奠定基礎。
好酒離不開好糧。早在2000多年前,汾陽地方志中就有關于高粱的記載,高粱更是養育汾州父老的主要食糧之一。
“去年,高粱豐收。今年,也是信心十足。” 在汾陽市賈家莊鎮古浮圖村,該村黨總支書記王虎成介紹說道。
近年來,借助白酒產業發展的東風,古浮圖村采取“村集體+合作社+農戶”的種植模式,實行農業托管,因地制宜調整和優化高粱種植布局。
釀酒高粱對質量的要求遠遠高于普通高粱。為確保高粱品質,該村在實施釀酒高粱連片種植過程中,著力做到“四個統一”,逐步培養培育多元化農業服務主體。
“在多方考察論證的基礎上,選取適宜本地土壤氣候的‘晉澤18號’高粱良種為種植品種,與周邊農業機械合作社簽訂統一收割意向訂單,實現種植產品整體打包統一銷售。”王虎成明確,要在保證釀酒高粱豐產的同時,促進農民收入增長。
為了進一步保障白酒的質量,該市嚴厲打擊白酒行業違法行為,鼓勵白酒企業做強做大。《汾陽市推進“杏花村汾酒”專業鎮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行動計劃》)明確,加大開展執法檢查力度,重點檢查偽造產地、冒用認證標識等擾亂市場秩序的違法行為,全力打掉制假售假“窩點”和“源頭”,推動建立健全長效監管機制;對新增1000噸以上的白酒企業,市直相關部門開通綠色通道,簡化審批流程,縮短審批時間,全力幫助酒企發展;對引進人才進行專項獎勵;對命名為汾陽老字號“功勛白酒企業”的進行獎勵……
“白酒產業是汾陽發展的名片,更是汾陽發展的底牌。”汾陽市委書記李正奎表示,白酒企業要積極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淘汰落后低效產能,堅守品質初心,弘揚工匠精神,追求卓越品質,在生產、研發、銷售、管理等環節上下功夫,不斷提升競爭力。
資源整合 以“鏈式發展”激活聚變效應
在汾陽市賈家莊生態園,占地上百畝的玻璃廠車間充溢著一陣陣轟鳴聲,燒制、成型、冷卻、上釉一整套工藝體系井然有序,精致的玻璃器皿整齊排列,流水線上的工人忙碌不停。
據悉,觀宇玻璃制品項目是賈家莊村緊密圍繞汾陽市“產業立市”實施中國酒魂龍頭工程的要求,從為汾酒集團、中國汾酒城產業配套出發,引資建設而成,主力生產酒瓶,酒具等。
秉承綠色發展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該項目采用花園式工廠、循環型工藝辦法,全面使用天然氣等清潔能源,優化生產流程,構建低碳、安全、高效的玻璃制品生產體系,并根據生產節拍不斷調整優化。
“這個廠子的建成,給我們村民們帶來了看得見的好處!”談起觀宇玻璃制品項目,工廠的工人們紛紛翹起了大拇指。這個總投資約3.2億元的產業項目,年產各類中高檔玻璃酒瓶1.3億只,實現產值3.5億元,實現利稅5000萬元,一舉解決村里就業300余人。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著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在汾陽,立足現有產業規模和優勢,以延鏈、補鏈、建鏈、強鏈為主攻方向,推動補短板和鍛長板相結合,正在培育一批產業鏈核心企業。
目前,該市抓緊抓好神農科技釀酒原料加工項目,積極引進酒缸、酒瓶、酒蓋、酒盒、紙箱等企業;啟動賈家莊包裝產業園、觀宇玻璃二號窯爐等項目建設,實現成品酒所需包材本地供應;搭建白酒溯源公共服務平臺,建成投用山西省白酒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支持汾酒集團綜合活動中心、銷售中心、成品物流中心等項目建設。
“圍繞白酒配套產業,開發區已經上馬4個包材項目,預計生產酒瓶2000萬個、酒蓋3500萬個、酒盒5000萬個、酒箱1500萬個,逐步打造山西乃至華北最大的酒類包材配套基地。”汾陽市杏花村經濟開發區是全省唯一以白酒產業布局的省級開發區,黨工委書記韓學堯介紹,本地生產的包材只能滿足30%的市場需求。
此外,汾酒集團作為杏花村汾酒特色專業鎮的龍頭企業,為更好地發揮帶動引領作用,汾陽市明確其為“鏈主”企業。在符合市場規律基礎上,該集團積極參與產業鏈的建設,盡量確保“汾酒用汾糧、汾糧釀汾酒”,實現“晉材晉用、汾材汾用”。
未來,該市將加快山西大學杏花村學院(山西釀造產業研究院)建設,與江南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合作開展白酒釀造質量提升行動,延伸白酒上下游產業鏈條;按照“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清潔利用”原則,利用白酒企業附產的酒糟等工業廢料生產畜用飼料;依托白酒企業、呂農公司和金土地公司,利用白酒企業生產的廢渣、廢料,生產有機化肥,實現酒企廢料循環利用。
體驗“破圈” 酒文旅價值體驗才能“出圈”
小口尖底甕,1982年,考古隊在汾陽市杏花村鎮東堡村東發掘出屬于仰韶文化時期的釀酒器物,這是我國目前最早的釀酒器具,也是杏花村遺址所在地。
“酒”在這里有著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淀,“老樹”如何開“新花”?消費場景是引導消費者購買的關鍵,讓年輕一代消費者通過創新性的場景更加立體地感受到白酒文化,成為眾多白酒企業正在探索的改革方向。
“春節假期也沒有停工,5000噸產能的酒廠正在調試,前半部分是文旅業態,后半部分是生產業態。”走進新晉商酒莊,修葺一新的酒店與磚刻雕工的院落古今呼應。
項目總占地為340畝,建筑總面積5萬多平方米,總投資近5億元,涉及五星級酒店,萬噸儲酒窖,白酒銀行、釀酒體驗中心、酒器具展覽館、特色酒店、農莊采摘園、休閑度假等。山西新晉商酒莊集團董事長侯清泉表示,希望將這個項目打造為具有時代特色的新型酒莊,探索杏花村酒業未來發展的新模式。
為了進一步叫響“杏花村”品牌,汾陽市將打造酒文旅產業標桿,構建“一點兩軸三板塊”(以杏花村遺址為原點,打造貫通東西的汾酒老作坊、汾酒集團、中國汾酒城、世界清香酒集群的“產業發展歷史軸”,貫穿南北的杏花村遺址公園、詩意杏花村、祭酒廣場、白酒祖庭博物館、醉美杏花村演藝中心的“文化演繹歷史軸”,形成詩意杏花村、文旅杏花村、產業杏花村三大板塊)酒文旅發展格局,挖掘太符觀等文化旅游資源,聯動賈家莊生態旅游景區,發揮賈樟柯藝術中心和種子影院、山西電影學院、86358電影短片交流周的集聚效應,推進吃、住、游、購、娛一體化配套。
人無我有,人有我優。面對市場經濟,要想要脫穎而出,必須多點發力、積極作為。1月17日,汾陽市召開白酒產業發展工作會議,李正奎表示,要積極主動為白酒企業提供全方位、保姆式的優質服務,對重點白酒項目做到點對點服務,努力實現企地雙贏:
——通過地下水置換等措施實施超采區治理,盡快退出新增地下水取水限批;
——規劃建設用地指標不足,要積極爭取省級基金開發造地項目,新增耕地占補平衡指標;
——杏花村經濟技術開發區目前占地面積無法滿足產業發展需求,需要爭取擴區調區,為重大項目的落地創造條件;
——繼續推動“汾陽白酒”杏花村汾酒地理標志老產品申報工作,保護汾陽白酒特別是杏花村汾酒產品品牌;
……
濫觴上古,綿延當代,廿四史之盛譽獨擅,六千年之靈源長流。未來,該市將全力推動白酒企業做大做強、做優做久、做多做活,振興白酒產業,助力高質量發展。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