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壇醫院亮出腦血管病治療“中國方案”
同一個學科的3個研究團隊成果分別登上《新英格蘭醫學雜志》《柳葉刀》《美國醫學會雜志》3本國際頂級權威醫學期刊;在國際卒中大會上亮出4項重磅研究進展,而這場代表著相關領域臨床研究世界最高水平的大會一共只發布了24項全球“突破性進展”……2月,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的臨床研究成果“井噴式”爆發,獲得國內國際醫學界認可。
10年前,也是2月,該院院長王擁軍在國際卒中大會上宣布“非致殘性缺血性腦血管病短程聯合抗血小板治療”(CHANCE)研究結果,讓國際醫學界首次認可了中國的臨床治療方案。
10年,從“缺席”到“跟跑”,再到“并肩跑”,直到今天,“中國方案”改寫國際臨床指南、引領學科研究方向。在腦血管病領域,中國臨床醫生用智慧和汗水,從站上世界舞臺一步步走到“C位”。正向研究型醫院轉型的天壇醫院里,一套臨床科研的“中國模式”日漸完善。
“中國網”改寫世界指南
2023國際卒中大會上,來自全球的多個研究團隊公布了24項突破性研究進展。其中,TRACE-2研究(比較替奈普酶與阿替普酶在急性缺血性腦血管事件中應用的3期、多中心、開放標簽、隨機對照、非劣勢試驗)、INSURE研究(吲哚布芬對比阿司匹林治療急性缺血性卒中研究)、CATIS-2研究(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降壓試驗Ⅱ)、ANGEL-ASPECT研究(大梗死核心的前循環大血管閉塞患者血管內治療研究)4項來自天壇醫院。
驕人的成績,在全球腦血管病研究領域和國際卒中大會歷史上絕無僅有。
“大會發言剛結束,我惦記的第一件事是將感謝信發給所有參與試驗的分中心。”王擁軍說,所有人的全力以赴,才能確保試驗順利進行、得到準確結論。
以TRACE-2研究為例,由天壇醫院牽頭,全國53家醫院參與。大家都是中國腦血管病臨床試驗網的成員。這張網是全球最大的由臨床醫院組成的科研協作平臺,已吸引超2000家國內醫院加入。
“平臺依托國家神經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建設,我們會對成員定期進行培訓。有研究項目時,大家按統一的試驗標準、倫理體系和管理體系開展試驗。不管是大城市的‘大三甲’,還是三四線城市的中心醫院,動作統一規范,確保試驗質量。”王擁軍說,而10年前開展“CHANCE”研究時,還需要手把手、人盯人地“看著”分中心統計、上報數據。
一張張類似的“中國網”密密匝匝,助力一項項中國臨床科研成果加速出爐。TRACE-2從試驗設計到入組、出成果,團隊僅用兩三年時間就完成了該領域亞洲規模最大的同類試驗。2月在《柳葉刀》發表的項目成果,是我國企業自主知識產權的腦血管病藥物首次登上全球頂刊,標志著國產藥物注冊臨床研究成果開始走上國際舞臺。
“國際隊”接軌國際高水平研究
獲得國際認可,更吸引國際參與。“剛公布的幾項研究,有哈佛大學、杜蘭大學的頂尖學者和來自巴黎的數據安全委員會等專業機構深度參與。”王擁軍說,既然把目標放在國際舞臺,就要了解國際臨床研究的趨勢。國際合作是大勢所趨。近年來,在天壇醫院,很多大型臨床試驗都有國際團隊的身影。此舉可以最大限度地確保試驗的規范,避免走彎路。
10年耕耘,3650個日夜過往,一條條扎實的“中國數據”陸續發布,一項項靠譜的中國研究不斷推進,扭轉了世界對中國臨床研究的態度。王擁軍說:“我們積極參與和主持大型國際科技研究項目,主動融入全球創新網絡。這是中國臨床試驗成熟的標志。”
想保持領頭羊的勢頭,培養出能操作國際化大型臨床試驗的本土科研人員和團隊是核心。一套日趨完善的本土人才培養模式正在天壇醫院發揮作用。
中式浪漫醞釀“老字號”效應
機會(CHANCE)、天使(ANGEL)、信心(INSURE)……當晦澀拗口的臨床試驗項目名稱變成充滿美好寓意的縮寫,冰冷的醫學術語有了溫度。“就像給孩子起名字一樣。”王擁軍揭秘,美好名字后面都會跟一個阿拉伯數字,是項目深入程度的體現。
在天壇醫院的腦血管病臨床研究中,關注領域和研究方向的多元化是一個顯著的特點。王擁軍解釋:“研究的目的不是為了發表文章,而臨床遇到的問題一定是多方位的。我們每一項研究,都是選定了方向以后,逐步深入,追求徹底解決。”
余生漫長,求索不息。這是持續保持科研熱情的秘方。
為了保證“臨床-科研”雙輪驅動推進高水平臨床研究,天壇醫院提出“臨床神經學科+X”理念,以協同創新為核心,打破學科壁壘,整合全院神經學科相關資源,以專病團隊建設為抓手,深化與人工智能及理工科的交叉融合,培育領軍人才并形成結構合理的人才梯隊,提高神經系統疾病的防治水平。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集聚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王擁軍說:“對我們而言,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回答臨床上急需解答的問題,讓更多的患者獲益。國際上90%的腦血管病新藥并非中國原研。我們花費10年積累的臨床研究基本實力正在蓬勃輸出,持續發布‘中國成果’將成為新常態。未來,我們的目標是成為世界科技的貢獻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