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看山西 | 最是一年春好處 鄉村振興正當時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
2月1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出重大部署。山西堅定不移全面推進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個振興”,著力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在三晉大地奏響美麗鄉村建設“春之曲”。
即日起,人民日報社山西分社、人民網山西頻道聯合山西省委網信辦、山西省農業農村廳、山西省鄉村振興局,共同推出“鄉村振興看山西”專題報道,講好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的新時代山西鄉村振興故事。
日月開新元,萬象啟新篇。
2月7日,山西省鞏固脫貧成果推進鄉村振興五項重點工作“百日攻堅”春季行動安排部署會召開。決定從2月份開始至4月底,在全省深入開展脫貧勞動力務工就業、加快項目開工建設、防止返貧監測幫扶全面排查、駐村真幫實扶政策宣傳、深化鄉村振興示范創建五項重點工作“百日攻堅”春季行動(以下簡稱“春季行動”)。這與近日發布的中央一號文件精神高度契合。
錨定鄉村振興藍圖,山西美麗鄉村建設奏響“春之曲”。
守住一個底線——不發生規模性返貧
由于妻子患有一級精神殘疾,大同市云州區杜莊鄉王家堡村脫貧戶李瑞和兒子李守軍常年在外務工。更不幸的是,李守軍被確診患上了尿毒癥。為了給兒子看病,李瑞不得不擱置了原本的打工計劃。失去收入來源,再加上兩個人的醫藥費用和一家人的生活開銷,讓李瑞全家再次面臨返貧風險。
山西省委網信辦駐王家堡村工作隊了解情況后,立刻啟動了防返貧監測幫扶程序:工作隊先是將李瑞一家申請成為防返貧監測戶,隨后協調村委會和鄉政府,為李瑞本人在村內安排了打草料、放牛的臨時工作,為李守軍安排了保潔員的公益崗位。如此一來,父子兩人每月有了穩定收入。與此同時,工作隊還幫助李守軍辦理了醫療報銷手續,為其發放了“愛心超市”的各類生活物資,最大限度減輕其家庭負擔,消除了李瑞一家的返貧風險。
動態監測防返貧對象,填寫《防止返貧監測對象信息采集表》《防止返貧動態監測排查表》,并通過系統進行上報,是山西每一名駐村工作隊員的日常之一。
山西省鄉村振興局會同山西云時代技術有限公司,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建立了防返貧大數據平臺,省、市、縣、鄉、村五級信息互聯,實現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工作全過程監管。同時,聚焦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和突發嚴重困難戶“三類對象”,通過農戶自主申報、干部走訪排查、部門篩查預警、輿情信訪研判等四種手段,山西對監測對象全過程跟蹤、全方位服務,直至消除返貧風險。
“2022年全省新識別監測對象1.1萬戶2.7萬人;目前系統內監測對象共6.9萬戶15.6萬人,占全省脫貧人口比例為6.3%。已消除風險4.7萬戶11萬人,未消除風險的全部落實針對性幫扶措施。全省監測對象占全省脫貧人口比例為6.3%,比上年度提高了1個百分點。”山西省鄉村振興局黨組書記、局長張玉宏介紹。
2023年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關鍵之年,“不發生規模性返貧”依然是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的底線任務之一。
在春季行動中,山西將對全省11個市、117個縣(區、市)所有行政村(包括居委會、社區等)和易地搬遷集中安置點開展全面排查,排查監測對象應納盡納情況、排查幫扶措施落實情況、排查幫扶措施落實情況,重點解決監測對象識別、幫扶、風險消除過程中應納未納,幫扶措施不及時不精準,風險消除不規范等問題,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
錨定一個目標——脫貧群眾生活再上一層樓
走進忻州市靜樂縣久冠服飾扶貧車間內,幾十臺縫紉機“噠噠噠”地運轉著。經過“靜樂裁縫”職業技能培訓的女工們,有了一技之長,在家門口實現了穩定增收。
“靜樂裁縫”“呂梁山護工”“天鎮保姆”等90多個特色勞務品牌打造,帶動了91.8萬脫貧勞動力就業。產業深耕和就業輸出成為山西培育脫貧地區發展新動能、拓寬脫貧群眾增收新渠道的支撐點。
每天清晨6點多,陽泉市平定縣扶貧產業園里的工人就陸續到崗,開始了一天的忙碌。該產業園是為破解鵲山移民新區易地扶貧搬遷群眾的就業問題,依托山西天弘晉騰商貿有限公司建立的,承擔著1147名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和61戶邊緣易致貧戶的帶貧任務。從最初的全屋定制單一產業,發展為集全屋定制、農特產品加工、品牌農產品運營于一體的多元產業,產業園的產業結構已實現調整完善,有效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同時,為搬遷群眾筑起了致富“夢工廠”。
2022年,山西省委省政府把務工就業作為脫貧群眾穩定增收的重要支撐和鞏固拓展脫貧成果的重中之重,出臺4方面30條促進脫貧人口增收的政策措施和一系列針對性措施確保脫貧人口穩崗就業。全省脫貧勞動力務工就業101.06萬人,增加5.95萬人、增長6.25%,其中省外務工就業19.3萬人,增加3.15萬人、增長19.5%。山西脫貧人口人均純收入達到12406元,增長1630元,增幅15.1%,位居全國第四。
落實就業幫扶政策,健全完善務工就業數據庫,基本完成務工就業年度目標任務……2023年,山西將繼續抓好脫貧勞動力務工就業工作,在春季行動中,通過抓好務工就業排查摸底,落實兌現幫扶政策,開展針對性技能培訓,組織線上線下各類招聘活動,有組織勞務輸出和開發就近就地就業崗位等措施,確保全年脫貧勞動力務工就業規模穩定在98萬人以上,務工就業收入穩中有增。
探索一條路徑——鄉村振興示范創建走出山西路徑
2月8日,在呂梁市中陽縣山西騰宇生物科技公司內,綠色的傳動帶上,一個個圓柱體菌袋依次排列。在省里食用菌專家以及中陽縣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的見證下,全國第一條日裝袋18萬棒全自動生產線正式運營,標志著中陽縣食用菌生產步入自動化、智能化時代。
自2018年開始,中陽縣在車鳴峪鄉試種棚栽、地栽黑木耳。從5年前的牛刀小試,到現如今的“工廠化菌包生產+合作社+農戶分散栽植管理”的生產方式,成功打造而成的“中陽黑木耳”這一品牌,成為帶領中陽縣走出農業增效、農村繁榮、農民增收的特色路徑,也成為通過示范創建探索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山西路徑的特色樣板。
從2021年11月份開始,山西組織市縣采取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相結合方式確定示范村,先期開展試點。目前,在五臺、武鄉、嵐縣、左權、汾西5個彩票公益金支持鄉村振興示范區建設的基礎上,山西已創建鄉村振興示范村100個、鄉村旅游振興示范村43個、數字鄉村建設示范村15個、鄉村特色產業示范基地100個。
立足縣域資源稟賦和發展基礎,晉中市太谷區形成“農業+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特色之路,臨汾市曲沃縣推進優質、安全、綠色的特色農業發展思路,運城市臨猗縣加快特色養殖、生態種植、黃河文旅全面發展……三區縣成功探索出鄉村振興示范縣建設的新路徑,2022年入選國家鄉村振興示范縣。
2022年,財政部、國家鄉村振興局在全國選定48個鄉村振興示范區進行示范創建,每個示范區補助支持中央專項彩票公益金4000萬元。呂梁市嵐縣、晉中市左權縣和臨汾市汾西縣成功申報。
“在示范村創建標準上,突出三個前提,抓住三項重點,破解三個難點,建立三個機制。”日前,張玉宏在新聞媒體通氣會上介紹。這意味著,在鄉村振興示范創建中,山西探索形成示范村創建新機制。
新機制中,山西突出創建規劃到位、配套資金到位、老舊宅基地盤活到位三個前提,為創建村全部制定了村級創建規劃。在資金投入上,山西省級為每個示范村投入300萬—500萬元財政銜接補助資金,撬動重點幫扶縣、整體推進縣、先行示范縣分別按1:1、1:1.5、1:2配套落實資金,直接帶動投資27.33億元。抓住產業發展、集體經濟、脫貧人口增收三項重點,通過產業帶動、利益聯結、務工幫扶等形式帶動脫貧人口持續增收。破解廁所、垃圾、污水三個難點。建立后續管護、人居環境提升、養老托幼三個機制。
通過五類示范創建,山西推動示范村實現產業發展有支撐、集體經濟有提升、農民收入有增長,呈現出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新景象。
藍圖繪就,重任在肩。正可謂,追風趕月莫停留,平蕪盡處是春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