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代表委員熱議:做優做強制造業這份“厚實家當”
制造業是支撐經濟發展的“硬脊梁”,也是經濟平穩運行的“壓艙石”。省政府工作報告在2023年工作安排中將制造業擺在突出位置,提出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要求進一步提升先進制造業集群能級,深入實施產業強鏈行動計劃。
來自制造業的代表委員們滿懷干勁,熱議如何做優做強制造業這份“厚實家當”:產業聚沙成塔、行業聚鏈成勢、企業精準發力,匯聚成江蘇現代化產業體系的“中堅力量”。
壯大集群,支柱產業“拔地起”
于江蘇而言,制造業不僅是“自家家底”,更需為全國經濟的“穩”與“進”多作貢獻。過去一年,江蘇制造迎難而上,承壓復蘇,交出一份亮麗、提氣的答卷: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5%以上,快于全國;制造業增加值達4.5萬億元左右、占GDP比重達37%左右,總量及占比均穩居全國首位;新增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4個、累計達10個,均居全國首位。
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要堅持把發展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堅持制造業當家。“江蘇將積極爭創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示范區,以工業經濟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江蘇新實踐提供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省人大代表,省工信廳黨組書記、廳長謝志成表示,將堅持把集群培育作為主要抓手,加快推動產業邁向中高端,當前正研究制定新一輪推動先進制造業集群高質量發展的政策文件,力爭高標準建好10個國家級和16個省重點先進制造業集群,打造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
在江蘇,不斷壯大的制造業集群撐起高質量發展的“骨架”,也為區域發展貢獻新的增長點——物聯網、新型電力裝備、工程機械、生物醫藥等10個集群獲批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數量居全國第一。“我省去年又新增4個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我深切體會到這份成績來之不易。”省人大代表,徐州工程機械集團有限公司、徐工集團工程機械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楊東升感慨說,作為工程機械行業龍頭企業,在行業下行周期的巨大考驗下,我們仍然堅定信心,堅持創新驅動,加大對核心零部件的研發投入,在液壓件、履帶底盤、精密工業等方面取得了突破,贏得了新的市場,企業世界排名也從第11位躍升至第3位。“企業將切實扛起工業機械產業集群‘勇挑大梁’的重大責任,積極帶動集群創新發展。”
聚鏈成勢,穩固主業“穩根基”
產業鏈是制造業的血脈,打通卡點,疏通堵點,產業才能活力足,制造才能根基穩。如何強鏈補鏈?代表委員們積極出實招、出硬招。
“在細胞治療技術的‘主戰場’——免疫細胞治療領域,我們要緊抓機遇,揚長板、補短板,爭取在生物醫藥產業關鍵環節‘彎道超車’。”省人大代表、復星醫藥(徐州)有限公司董事長吳以芳以企業實踐為例說,近兩年,企業持續加大強鏈補鏈投入,年均研發投入達50億元,研發了奕凱達等細胞治療產品,給淋巴瘤的臨床治療帶來革命性改變。新一年,吳以芳將目標放在“固鏈”上。與徐州醫科大學合作共建細胞治療國家工程研究中心,與上下游、科研院所等形成“創新聯合體”,努力夯實細胞治療藥物全產業鏈,實現臨床需求、研發制備、應用發展的緊密聯動,提升產業綜合競爭力。
“下一階段,我們將聚焦數字金融、先進材料、智能車聯網三大市級重點支持的產業創新集群,不斷完善產業鏈條,深耕細作形成特色優勢,奮力打造在全國有顯示度的產業創新集群。”省人大代表,蘇州市相城區委副書記、區長張偉表示,將以“創新高度”標注“發展高度”,集聚更多高層次創新人才、創新機構,支持企業用足用好各類資本力量,切實提升創新濃度、經濟密度。
聚鏈成勢,提升抗風險能力,增強競爭力,還需各方發力,融合互促。省政協委員、江蘇大學校長顏曉紅建議,以“產業鏈長制”為主要工作機制,引導形成“鏈主企業引領、中小微企業跟上”的創新生態系統,強化產業集群協同創新,同時建立多層次人才體系,增強企業現代化創新能力,持續提升“鏈”的韌性和安全性。
精準發力,澎湃發展“新動能”
勇做產業尖兵,一大批企業苦練內功、精準發力,以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等方向路徑,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塑造制造業發展新優勢、新動能。
“我們搶抓低碳節能、綠色發展的新機遇,不斷加大節能產品的研發投入,去年投入2800萬元建成6MW光伏電站,每年生產清潔能源700萬千瓦時,減排二氧化碳5000多噸,既履行了企業的社會責任,也獲得了發展先機。”省人大代表、江蘇東強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王子純將新一年的發展關鍵詞定為“綠色”,表示將積極打造國家級綠色工廠,以“廠房集約化、原料無害化、生產潔凈化、廢物資源化、能源低碳化”為目標,力爭貢獻更多優質增量。
用產業鏈吸引人才,用人才發展產業鏈,很多制造企業尋到高質量發展密碼。“我們以建強人才梯隊和產業鏈夯實企業發展新基礎,大力培養復合型人才。”省人大代表,江蘇正大豐海制藥有限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夏文余說,企業重點實施人才“四大工程”,組建150人的研發創新隊伍,企業快速上馬關鍵項目,先后建設原料藥產業區、藥品制劑產業區、特醫產業區、研發創新高端平臺,初步形成小產業鏈,為公司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硬件基礎。
扎根制造行業多年,省人大代表,南京科遠智慧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高級工程師胡歙眉深有體會,產業關鍵領域的“自主可控”,是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最大基礎。“智能化是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但在能源、化工、交通等領域,如果工業控制系統遭受攻擊,就可能帶來嚴重影響。”胡歙眉呼吁,重視信創體系建設,推進自主可控的國產化適配和業務落地。針對當前信創終端產品的產業鏈整體還較為分散的問題,她建議,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攜手同行,在應用中磨合技術,在合作中優化技術,加快建立起“生態圈”,攻克更多“卡脖子”環節。(王夢然 付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