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職業技術學院:堅持“四化”并舉,打造人才工作新高地
近年來,吉安職業技術學院牢固樹立“人才是第一資源”理念,聚焦引才有政策、育才有良方、用才有舞臺、留才有溫度,奏響人才工作“引育用留”四部曲。短短八年,辦學規模從8000人到21000余人,教職工從不滿400人到突破1000人,實現了專業布局不斷優化、教學改革不斷深化、科研水平不斷提升、服務能力不斷增強,為吉安市“三區”建設貢獻智慧力量。
拓寬引進渠道,實現高端化引才
該校堅持“人才強校、人才興校”理念,創新多渠道人才引進方式,按“高學歷、高職稱、高技能”標椎引進人才。一是堅持“不為所有、但為所用”原則,柔性引進深圳職業技術學院7名優秀管理人員駐點幫扶,負責不同層面的管理工作。在校級層面,由吉安市委直接任命擔任學校實職校長、教學副校長;在中層干部層面,擔任教務處長、二級學院院長。在專業層面,柔性引進深圳職業技術學院25名專業帶頭人擔任專業主任,每年邀請專家來校交流100余人次。二是聚焦“1+4+N”重點產業,結合學校發展需求,用好用活“廬陵英才”政策,出臺高層次人才引進辦法,引進優秀青年博士和企業高級工程師100余人。三是科學制定人才招聘方案,嚴把人才招聘條件,有效保證了人才引進入口關,近年來,共面向社會公開招聘30余次,引進碩士研究生500余人,人才隊伍總量持續增加。
遵循成長規律,實現多元化育才
該校秉承“缺什么、補什么,干什么、練什么”理念,構建“1+2+X”人才培養體系,不斷提高教師職教能力和綜合素質。一是選派優秀青年人才赴深圳職業技術學院跟崗鍛煉,每年定向選派20名以上優秀青年教師和30名學生赴深職院跟崗進修半年。二是通過普惠、專項與重點相結合的培訓方式,持續開展教學技能、學工管理、領導能力等校內三大“培訓年”專題活動。深入推進教師職教能力測試與培訓,全面落實5年1周期全員輪訓和5年6個月教師赴企業實踐鍛煉。三是每年劃撥教師培養培訓專項經費500萬元,校內培訓1500余人次,赴企業(學校)實踐鍛煉1000余人次,參加國培和省培100余名。四是創建“一新一師”的傳幫帶機制,開展教學、科研等創新團隊建設,推進“正高人才”“教學名師”“專業帶頭人”“名輔導員”等培育工程,打破專業、學院界限,打造科研創新團隊20個,培養學術帶頭人20名,培養省市級專家20名,人才隊伍整體水平顯著提高。
精準人才配置,實現立體化用才
實現人崗相適、人事相宜,是充分發揮人才作用的關鍵之要。一是根據人才專業領域、成長經歷、服務志愿等,給崗位、交任務、壓擔子,把各類人才推向教育教學、行政管理、學生管理等一線崗位成長歷練,學校中層干部實現年輕化發展,其中85后占比達60%。二是聚焦產業發展需要,推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雙師型”教師占比達70%以上。常態化選派500余名教師赴木林森、合力泰、立訊、井岡山農高區、市中心人民醫院等掛職鍛煉,加快了校企合作步伐,切實提高教師的專業技能水平和實踐教學能力。三是針對首位電子信息產業、井岡蜜柚富民產業等重點攻關領域,選派博士團隊與木林森技術骨干在LED封裝制備及應用方面聯合研發新產品,產生直接經濟效益2000萬以上,同時引進國內領先的第三方檢測平臺,開發系列井岡蜜柚精深加工技術,獲得3項國家發明專利,加強研發團隊專業訓練。
完善保障措施,實現制度化留才
引進人才,不僅要“引得進”“育得強”“用得好”,更要“留得住”。一是堅持黨管人才,確保正確政治方向。發揮學校黨委的領導核心作用,加強黨對人才工作統一領導,成立人才工作領導小組,切實履行管宏觀、管政策、管協調、管服務職責。健全黨管人才體制機制,制定人才引進、培養、使用、激勵等配套政策,創新黨管人才方式方法。二是強化人才激勵,改進人才評價。實施教師崗位分類管理,分類評價、分類考核、分類聘任,建立以能力和業績為導向的人才評價機制,完善多元化評價考核體系,創新探索系統化的成果評判標準,充分尊重教職工勞動成果,讓各類人才的創造活力競相迸發、聰明才智充分涌流。三是創優環境留才,提升人才幸福指數。提供了300余套教師公寓及過渡住房,投入近20萬元興建教師之家,建設幼兒活動室、紅色影院和附屬幼兒園,解決了青年教師的后顧之憂。(曾志珍、眭姍姍)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