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送溫暖 上海專項救助保障流浪人員安全過冬
寒冬送溫暖 平安掛心間
專項救助保障流浪人員安全過冬
本報訊(記者 黃勇娣 通訊員 崔松鴿)近期,天氣持續寒冷,為保障流浪乞討人員生命安全,閔行在全區范圍內開展“寒冬送溫暖”聯合專項救助行動,以軌交車站、橋梁涵洞、廢棄房屋等流浪乞討人員集中活動區域和可能露宿區域為重點,勸導發現的流浪乞討人員接受站內救助服務,對不接受站內救助服務的則發放救助物資。
12月1日晚7時,戶外氣溫接近0℃。在莘莊立交橋,工作人員發現了兩個露宿點位和一名流浪露宿人員。在大家的勸說下,流浪露宿人員表示愿意前往救助站避寒。對于另外一個暫時無人的露宿點,工作人員則放下了一些防寒物資和防疫物資。閔行區救助管理站站長郭曉明介紹,待會兒會先給這位露宿人員做一個抗原,然后帶回站里的一個臨時觀測點,再給他做一次核酸,確定核酸陰性之后,會帶他進入生活區。
閔行區救助站副站長金杰介紹,這些露宿人員,有的白天打零工,為省錢晚上在附近露宿,有的以乞討或拾荒為生,習慣了流浪生活;救助原則是求助自愿、無償救助,對不愿接受救助者,只能盡量幫助他們,給他們提供些食物、防疫物資、御寒衣物,保障他們安全過冬。
據了解,閔行區啟動的“寒冬送溫暖”專項救助行動,將從2022年12月1日起持續至2023年3月15日。專項行動期間,閔行區將持續加大夜間、降溫時段等特殊時間的巡查力度,協調相關機構進行救助;對市民反映的露宿街頭情況及時查實并視情轉介,對流浪乞討未成年人、殘疾人、行動不便人員,勸導護送其到救助管理機構接受救助;對流浪乞討危重病人、精神障礙患者,協助其到醫療機構接受救治和診斷;對不愿到救助管理機構求助的流浪乞討人員,根據實際情況提供必要的保暖用品和防疫物資。
“往年一般全年救助300多人,今年由于疫情,街面滯留人員也成為救助對象,今年到10月底共救助了422人次?!苯鸾芙榻B,這些人多為外地來滬人員,救助站提供免費食宿,并會幫助他們盡快返鄉回家。在12月1日的巡查中,工作人員共發現5人,已為他們發放棉被和包含有口罩、手套、帽子、消毒噴霧等在內的御寒大禮包。
加裝“智能斷路器”確保老人用電安全
本報訊(記者 周楠 通訊員 徐維晨)近日,申城寒潮來襲,氣溫持續下降。每年入冬,防寒潮已是居委干部常規工作。在虹口區歐陽路街道,借助科技力量,由街道牽頭,為轄區居民安裝上了“智能斷路器”,讓不少獨居老人享受到“智能看護模式”,將漏電問題在源頭予以解決,大大提高了秋冬用電的安全系數。
據介紹,一些老舊小區普遍存在著房屋老化、線路不合理的問題,而獨居老人由于腿腳不便,一旦出現電氣問題,往往難以快速應對。所謂“智能斷路器”,是針對獨居老人住所進行加裝的智能設備平臺,利用精準化的用電安全AI大數據,對獨居老人的用電問題進行監測預警。除了這項技能,“智能斷路器”還能對用電的安全隱患進行預警,將其消滅于萌芽狀態。
家住蔣家橋小區的蔣奶奶已經90多歲,平時一人獨居,歐陽路街道為老人家安裝了“智能斷路器”。蔣奶奶在使用電器的過程中用電量過載冒出了火花,“智能斷路器”監測到異常情況,立即自動切斷電源,同時將信息推送給緊急聯絡人。社區及公司負責人很快上門查看情況,幫助老人處理現場。
孟老伯居住在東體育會路119弄,工作人員在對其家中加裝“智能斷路器”時,發現存在持續性漏電的重大安全隱患。后來,通過整體排查,工作人員對孟老伯家中的電路問題進行了處理,解決了漏電問題。“不裝這個‘智能斷路器’,都不知道家里電路還有問題,幸好及時發現。裝了這個設備,以后在家里用電都感覺安心多了?!泵侠喜f。
歐陽路街道相關負責人表示,該項目啟動以來,街道將這項“智能化”的民心工程“由點及面”鋪開,至今已安裝超過160戶,保障街道轄區內的獨居、高齡、空巢老人,安全無事故生活約兩年。未來將繼續把“智能斷路器”推廣至街道內更多有需求的居民家,為老年人特別是獨居老人的用電安全做好服務保障,確保留守家庭寒冬用電無憂。
上海11月30日起已入冬
本報訊(記者 戚穎璞)上海中心氣象臺最新數據顯示,昨天,上海中心城區(徐家匯站)的平均氣溫低于10.0℃,連續五天日平均氣溫小于10℃,滿足氣象意義上的入冬條件。也就是說,上海已于11月30日進入氣象意義上的冬天。上海常年(1991年到2020年)平均入冬時間為12月5日,今年的冬天來得有點早,大約偏早一周時間。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