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萬載:以“綠”為先興產業
“踏上赤興的土地,空氣就變得甜潤起來。”江西省環保廳派駐萬載縣赤興鄉皂下村的工作隊員熊心雨經常向朋友如此介紹駐村的地方。她口中的赤興,轄區內山多林密,森林覆蓋率達到76.25%。
綠色是赤興的底色,守著青山綠水如何過好日子?如何實現產業發展?赤興走出了一條“復綠”“蓄綠”“護綠”,發展“綠”產業之路。
“復綠”:工礦企業轉型發展
“這里原先都是裸露的泥土,晴天沙塵暴,雨天泥石流,群眾反映強烈。”該鄉工辦主任張柱貴全程見證了企業的變化,“現在全部完成綠色礦山建設,企業的生產合規了,群眾也受益了。”該鄉瓷土儲量豐富,品質高,以前存在無序開發的問題,造成自然資源的破壞,引發不少群眾糾紛。
近年來,該鄉動真碰硬打非治違,淘汰落后產能,把全鄉瓷土開采整合為3家規模較大企業,并積極支持企業合規經營,集中資源投入到綠色礦山的建設中來。
“廠區的苗木和草皮總的花費一百多萬,雖然今年天氣干燥,但是我們管護得好,全部都成活了。”新藝礦業負責人黃總指著滿山的綠色說。
該鄉還淘汰效益較差的花炮生產企業5家,引線企業3家,全力扶持剩余2家花炮廠和1家黑火藥廠擴大經營規模,轉型升級為安全綠色企業。
“養綠”:農業產業有規模
“七年前,這里都是荒坡,石頭遍地,雜草叢生,耕不了田,也種不了地。”望著1800畝沉甸甸的果樹基地,皂下村村委副主任陳厚文滿懷感慨。
種植業是山區群眾因綠而生的傳統產業,但是一直以來都是小農經營,規模小、效益差。如何變種植業為富民產業?該鄉經過廣泛征求黨員、鄉賢、致富能手意見,最終選擇茶葉、果樹、黃精種植為發展重點,有針對性引進企業,或者集體成立合作社規模經營,在不破壞生態的前提下發展鄉村產業。皂下村就是集中民智、凝聚民力,成立合作社抱團發展的代表。
“如今,我們的砂糖桔已經進入盛產期,既綠了山,也富了民。”陳厚文說。
該鄉還注重延伸產業鏈條,引進在外創業成功人士投資建設黃精加工廠,打通從種植、加工到銷售的全產業鏈,提高了黃精產業抵御風險能力。當前,該鄉已經形成皂下的果樹、花橋的茶葉兩個千畝種植基地,樓山的油茶、新華的黃精、鏡山的刀豆三個百畝種植基地,每年吸納300多名勞動力就近就業。
“護綠”:新進項目提速
“這里環境好,包吃包住,每個月工資也有4000多元。”書堂村劉冬仔從一個伐木工變成了“打工人”,角色的轉變讓他精氣神更足,“周邊還有不少人到了城里,在城里買了房安了家。”
靠山吃山,這是山區人的傳統。但是山區的承載力是有限的,只有提供更多就業崗位,轉移剩余勞動力,才能更好涵養山區生態。為此,該鄉專門成立招商安商小組,由主要領導掛帥出征,引進有實力的企業落戶縣工業園,優先吸納赤興籍勞動力就業。
近年來,該鄉招商引資成果豐碩。截至目前,共引進10家企業落戶縣工業園,總投資16億元,增加就業崗位890余個。投資3.5億元的風電項目12臺風機已經全部并網發電,為千家萬戶送去源源不斷的清潔能源。該鄉還在嚴格保護轄區內涵養區、生態紅線區的基礎上,盤活有限的建設用地資源,在鏡山村分批建設占地70余畝的鄉村振興產業園,并投資440余萬元建成4家“微工廠”,讓群眾在家門口就業。(歐陽思偉)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