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委常委會召開會議 省委書記林武主持會議
10月26日,省委常委會召開會議,聽取前三季度全省經濟、安全生產、社會穩定、意識形態領域形勢分析匯報,研究部署下一步工作,討論擬提請省委十二屆五次全會審議的文件。省委書記林武主持會議。
會議指出,今年前三季度,全省上下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調研山西重要指示精神,堅決落實黨中央“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的重要要求,積極應對復雜嚴峻的經濟形勢和超預期因素影響,按照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目標要求,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發展和安全,全力推動國家及我省穩經濟一攬子政策和接續政策落實落地,全省經濟總體延續了穩定恢復、穩中向好的良好態勢,呈現出新興動能不斷壯大、能源供應持續發力、市場需求逐步恢復、民生保障扎實有力等積極變化,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穩住全國經濟大盤作出了應有貢獻。
會議指出,我省經濟發展機遇與挑戰并存,有利于經濟向好的因素不斷集聚,但經濟穩定增長的基礎還不夠牢固,必須堅定不移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必須毫不放松抓好常態化疫情防控,緊扣經濟社會發展預期目標,全力以赴、全力沖刺,在實際工作中力爭最好結果,確保今年收好官。一要持續抓好農業生產。更多關注糧食生產結構性、效益性指標,總結推廣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經驗,扎實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著力抓好秋收掃尾和秋播秋種,高度重視歲末年初豬肉、蔬菜、禽蛋等農產品供應,確保市場價格穩定。二要持續抓好能源保供。強化煤礦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壓實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在確保安全生產前提下,完成好煤炭生產目標和產能核增任務,嚴格執行電煤中長期合同,積極推進晉電外送,確保省外保供和省內用能。三要持續抓好工業高質量發展。按照“兩個轉型”的戰略要求,全力推動新興產業項目投產達效,加快焦化、建材、重型裝備制造等傳統工業改造提升,持續提升開發區產出效益。優化縣區工業項目布局,大力發展專業鎮,進一步夯實產業發展支撐。四要持續抓好投資拉動。抓住工程項目建設窗口期,加快手續辦理和施工進度,形成更多實物工作量。強化經濟數據預測預警,做好項目開工投產達效各項保障工作。五要持續抓好服務業恢復發展。全力做好促消費工作,加強對交通運輸、住宿餐飲等細分行業的分類指導、精準施策,有效穩定房地產市場。抓住節假日等重要消費時點,發揮好政策支持效應,促進傳統消費擴容升級、新型消費加快成長。六要持續抓好市場主體發展和民生保障。深入實施市場主體倍增工程,積極推進個轉企、小升規,推動市場主體數量質量“雙提升”。緊盯城鄉居民收入、城鎮新增就業、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等民生類指標,加大工作力度,回應群眾關切,鞏固向好態勢。
會議強調,要以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為契機,全力做好當前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要認真研究黨的二十大報告關于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新部署新要求,堅決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堅持發展第一要務,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要加強與國家有關部委的溝通匯報,爭取我省相關重大工程、重點項目更多納入國家建設總體布局。各地各有關部門都要解放思想、打開思路,積極主動謀劃明年經濟工作,明確要抓好的重點任務重大事項,確保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開好局、起好步。
會議指出,今年以來全省安全生產保持了總體穩定向好態勢,要繼續扎實做好各項工作,推動安全生產形勢持續向好,切實維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要持續緊盯重點領域,科學統籌煤炭增產保供和安全生產,深入推進煤礦重大災害治理,加強非煤礦山、尾礦庫、道路運輸、森林防火等重點行業領域安全生產工作,密切關注災害性天氣變化,打好安全主動仗。要善始善終抓好有關專項整治行動,增強“交賬”意識,強化制度機制健全完善和執行落實,大力推進科技強安,積極推廣智能裝備和數字技術應用,進一步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和本質安全水平。
會議指出,今年以來全省社會大局總體穩定,要強化政治擔當,加強國家安全教育,堅決捍衛國家政治安全。要樹牢底線思維,不斷增強風險防化能力,最大限度把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消除在萌芽狀態。要深入開展以“掃黑惡、治電詐、打盜竊、禁毒品、護民生”為重點的專項行動,依法嚴懲群眾反映強烈的各類違法犯罪活動。要完善網格化管理、精細化服務、信息化支撐的基層治理平臺,加快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著力構建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會議指出,全省意識形態領域繼續保持平穩健康的總體態勢,要把學習好宣傳好貫徹好黨的二十大精神作為首要政治任務,著眼構建網上網下一體、內宣外宣聯動、省市縣三級貫通的主流輿論格局,精心組織形式多樣的專題學習,深入開展大會精神的宣傳闡釋,抓好面向基層、面向群眾的宣講,持續開展網絡生態治理,生動反映我省學習貫徹的重大成效,推動黨的二十大精神家喻戶曉、深入人心,進一步凝聚起全省上下奮進新征程的磅礴力量。
會議還研究了其他事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