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80后”小伙兒:手拿“金針”闖天下
從年薪幾十萬的企業高管到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42歲的大同小伙兒張圣偉用6年時間不僅給自己的人生來了個“大反轉”,也給家鄉父老的生活帶來了巨大變化。
1980年,張圣偉出生在大同市云州區吉家莊鄉古定橋村一戶普通農民家庭,這個偏僻村子是國家燕山——太行山連片貧困村,祖祖輩輩以種植玉米和小雜糧為生。
2002年,西北工業大學畢業之后的張圣偉,很快成長為一家冶金公司的高管,拿上了幾十萬元的年薪。然而,這個從黃土地上成長起來的孩子沒有安于優渥的生活現狀,而是琢磨著回農村帶領更多像他一樣的農村孩子走出大山。家人不理解,花費那么多心血,好容易走出農村,現在又要回去,折騰啥呀。”
“我的愿望就是要帶領鄉親們共同增收致富,讓我們這個窮山村徹底變樣。”張圣偉堅定地說。
2015年,古定橋村開始發展黃花種植產業,鼓勵在外工作的青年回村創業。經過對全國多個黃花產地和銷售渠道的周密詳細調查后,張圣偉決定回村成立合作社,帶領鄉親們發展黃花產業增收致富。
說干就干!2016年春天,張圣偉從企業辭職,帶著村民們熱火朝天地干了起來。他馬不停蹄趕回村里,和村兩委干部、黨員溝通,鼓勵他們先加入,再動員村民參加。很快,張圣偉籌集到50萬元資金與創業的“小伙伴們”在村里成立了合作社,和358戶村民簽訂了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合同。以每畝土地800元的流轉價格流轉土地500畝栽種黃花。
為了節約成本,張圣偉事無巨細,凡事都親自上手,種植、田間管理、采摘加工、晾曬、包裝……處處都有他的身影。經過一年多的辛苦經營,合作社已經發展到200人。在張圣偉和合作社的帶動下,吉家莊鄉共種植黃花11500畝,形成了萬畝連片黃花基地,農民人均收入從2017年的2600元增長到2021年的5500元。
如何讓更多人知道吉家莊黃花?張圣偉決定從品牌下手。最終,“旱五季”黃花品牌和吉家莊富硒雜糧品牌應運而生。張圣偉又帶著團隊參加農展會、農博會……小小的黃花頓時身價倍增、供不應求,成了銷售商眼里的“金疙瘩”。
合作社的全面發展,在生產、收購、加工、銷售等多個環節為村民們增加了更多收入渠道。發展傳統農業、加工業的同時,張圣偉將目光又投向了旅游和采摘,他將黃花地作為“錨點”,將特色農業觀光采摘體驗作為“支撐點”。高峰時期每天可吸引400多人前來參觀。如今,僅采摘一項就帶動就業人數達700人,改變了單純種植玉米的傳統種植模式,順利實現了農村產業轉型 。
黃花豐收的季節,張圣偉看著根根致富的“金針”被采摘打包,收獲的喜悅涌上心頭。(馬靜波、尚鐵軍)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