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皖三市人大代表就江豚保護聯合開展立法調研
8月24日清晨,長江馬鞍山段東岸的雨山區蘆葦江灣,南京、鎮江、馬鞍山蘇皖三市人大代表聯合就長江江豚保護問題的立法調研從此開始。
去年,馬鞍山市委托安慶師范大學開展長江江豚監測,共發現21群次,累計39頭次,說明長江江豚出現次數和頻率明顯增加。安徽省人大代表、馬鞍山市農業農村局水產技術服務中心副主任石小平,十多年來一直在江邊工作,對長江江豚出現的區域十分了解。“長江馬鞍山段40公里左右,有8個片區能看到長江江豚。”石小平向代表們介紹說。
上世紀90年代,長江江豚估計有約2700頭,2017年科考統計約1012頭,長江馬鞍山段、南京段、鎮江段各有數十頭。“隨著長江大保護戰略的實施,長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的推進,長江江豚數量大幅下降的趨勢暫時得到遏制。”江蘇省人大代表、省生態學會副理事長、南京曉莊學院應用生態研究所所長李朝暉提醒,“長江江豚極度瀕危的狀況并沒有改變,目前可能處于一個拐點,遠未到樂觀的時候。”
調研中,代表們對以往粗放式管理造成長江環境惡化、過度捕撈造成長江江豚無魚可吃、高密度航運帶來噪聲和螺旋槳干擾等問題有了深入了解。通過立法防止傷害長江江豚的種種行為,受到高度關注。近日,三市陸續將保護長江江豚的決定提請市人大常委會審議,這是南京都市圈城市人大常委會首次跨省域協同立法。南京市通過的決定中要求,船舶通過自然保護區時,不得排放船舶水污染物、進入禁航水域以及無故拋錨停泊,并且應當采取降速、降噪、限鳴等必要措施。代表們提出,三市要在落實中加強監管,增強法律監督的剛性作用。
石小平還特別關注建設項目可能造成的不利影響,建議在協同立法中落實好“豚評”機制。“重大項目在規劃建設前進行專題論證,一定要落實避讓、補償等措施。誰受益、誰補償,讓保護從被動變成主動。”全國人大代表,南京地鐵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佘才高表示,“特別是過江橋梁、隧道的規劃建設,要率先落實好‘豚評’制度,從制度上保障留下一方安全的生存空間。”
上午10時許,代表們來到長江南京段最上游的長江新濟洲國家濕地公園,這座未開發的小島周邊長江江豚活動頻繁。我省已先后設立鎮江長江豚類省級自然保護區和南京長江江豚省級自然保護區。“長江江豚分布在長江中下游一帶,在鄱陽湖水域有一個大型長江江豚種群,中下游其他地方種群相對較小。”李朝暉說,長江江豚喜歡在開闊平緩的流域成對或成群活動,活動半徑約二三十公里。南京、鎮江、馬鞍山三市相隔不遠,交界的地方會有江豚種群跨區域流動。
南京江豚水生生物保護協會觀察發現,靠近馬鞍山水域生活的長江江豚種群一般秋冬季消失,春夏再次出現。“加強協同立法,在現有保護區外建立臨時保護區十分必要。”協會秘書長姜盟說。
協同立法不局限于現有保護區,而是拓展保護范圍,強調健全完善上下游、左右岸跨地區跨部門協同保護制度,期待長江江豚多“串門”。
“立法著重強調協同機制,這對今后三地開展綜合資源調查、種群交流,包括救護防護、監測監管等方面提供了良好的互動空間。”李朝暉建議,各省市要嚴格按照相關規定執行到位,而且要形成閉環、不留空白。
江蘇省人大代表、江蘇匯典律師事務所主任封孝權表示,三地協同立法文本大體一致,這便于三地在協同執法、救護援助、應急處理等方面統一步調。
南京市人大代表、南京市鼓樓區檢察院原檢察長朱赫,2017年發起成立鼓樓長江生態環境資源保護聯盟。“成立聯盟的目的在于形成保護合力,協同立法的焦點也在于此。希望三地之間進一步形成合力,對損害長江江豚及其生境的行為,依法提起公益訴訟,發揮司法的硬核力量。”
記者了解到,鎮江、馬鞍山市相關決定將在近日接受審議。如獲得通過,再經兩省人大常委會批準后,相關決定擬于10月24日正式實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