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穩鏈補鏈強鏈 暢通產業鏈微循環
“產品質量損失大大降低了!”8月初,一家機械制造公司的生產車間內,加工、焊接……生產線正有條不紊高效運轉著。這家公司是徐工挖機合作的供應商之一,在徐工挖機供應鏈管理團隊的專項幫扶下,公司的焊接自動化率提升了50%,產品一次交檢合格率提升了35%,生產效率及質量的提升不僅讓徐工挖機的產品配件質量有了保障、彌補了產品過去在外地代工的市場空白,也幫助企業占據更大市場、獲取了更多收益。
這種上下游企業相互聯動、創新協同、產能共享的產業發展模式在徐州正變得越來越普遍,產業鏈供應鏈環環相扣、融合發展的良好生態也逐漸形成。
8月9日召開的市委工作會議強調,要加速構建特色產業集群,推動產業強市建設邁出更大步伐。為此,徐州堅持“鏈式思維”,進一步深化先進制造業集群培育和重點產業鏈建設,聚焦“穩鏈、補鏈、強鏈”,著力暢通產業鏈“微循環”,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不竭動力。
打出“穩鏈”組合拳 守護企業發展生命線
一個零部件,從購買原材料加工制作到進行成品銷售,一個個環節疊加在一起,關聯的上下游企業有成百上千家之多。配件供應不及時、物流配送遇阻礙……一個環節阻滯,就可能導致整個鏈條上的企業運轉都遇到困難。
痛則不通,通則不痛。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運轉,就是保企業生產的“生命線”,讓鏈上的企業穩定地“轉”起來,這對工業經濟平穩運行至關重要。
“上半年,受全國疫情多點散發的影響,公路運輸受限,不少電廠客戶庫存告急,他們著急,我們也因為原材料送不出去著急?!被貞浧甬敃r的情況,蘇美達國際技術貿易有限公司營銷部主任張俊印象深刻,“后來,還是通過鐵路+水運模式成功解決了難題?!?/p>
穩鏈,就要打通產業鏈供應鏈上的“堵點”。為了幫助企業快速暢通供應鏈“大動脈”,我市建立“水運(鐵路)通道+港口+城市綠色通道接駁”城市物流暢行模式,利用新通道為徐鋼集團等30余家重點企業累計運輸原材料等物資12萬余噸;延續實施“運政蘇通卡”貨運車輛通行費八五折優惠,減輕企業和個人運輸經營成本,各收費站累計減免“綠色通道”車輛通行費46.67萬元,減免集裝箱車輛通行費4.1萬元,節假日小型客車優惠96.2萬元。
除此以外,“徐政46條”、“徐政辦69條”……“白名單”企業庫、留抵退稅、“蘇科貸”、減免房租……餐飲、零售、物流、旅游……一系列政策多管齊下,上下游各環節一個個疏通,為市場主體“造血”,以“穩鏈”組合拳支撐工業經濟穩定增長。
持續發力“補鏈”
加速構建特色產業集群
近年來,徐州加速新興戰略性產業布局,突出裝備與智能制造、新能源、集成電路與ICT、醫療智能制造與健康等產業布局,加快新舊動能轉換,鍛造產業發展的堅實“黃金鏈”。
對于企業來說,實現鏈條內各個環節的“自主可控”是保證產業鏈穩定和發展的關鍵。
徐州博康信息化學品有限公司在193nm光刻膠單體生產上打破了國外壟斷;影速光電光刻機、魯汶儀器磁存儲刻蝕機等一批半導體自主研發設備填補了國內空白,鑫晶半導體12英寸大硅片通線量產……我市企業以自主創新突破工業發展“卡脖子”環節,在對產業鏈的“修補”中練就了“獨門絕技”。
疫情及復雜的外部環境等挑戰也是對產業鏈進行的“全身體檢”,產業鏈是否完整、哪強哪弱均得以顯現。對此,徐州圍繞產業發展目標,補短板強弱項,以項目鏈拓展產業鏈,精準定位招商目標,一批批在產業鏈內有重要影響的大項目、好項目、鏈主企業紛至沓來。
6月,我市與新加坡雙向投資合作交流會中,圍繞裝備與智能制造、集成電路與ICT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及綠色低碳、數字經濟等重要領域,洽談推進一批項目合作。
7月,在新型能源項目云簽約活動上,涵蓋光伏設備、新能源汽車、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等領域的8個新能源項目簽約,新能源產業鏈條再次拉長、產業層次逐步提升,產業生態圈正加速構建。
……
除了新興產業,徐州立足工業優勢,把工程機械作為“一號產業”來打造,加快推進產業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國際化轉型,通過龍頭帶動、技術突破、兩業融合等方式加速構建產業集群,培育更多新的增長點、增長極,為產業鏈提質增效。
以“強鏈”為抓手
贏得發展主動權
對于錨定“建設產業強市、打造區域中心”戰略目標的徐州來說,要實現2025年GDP過萬億元、規模工業產值超萬億元、工業開票銷售收入達到12000億元的三個1萬億元的奮斗目標,全力推動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用更“強”的鏈條拉動經濟增長是一個必要手段。
為加快壯大產業實力、提升產業層次、增強綜合競爭力,徐州錨定“一號產業”,全力打造世界級工程機械產業集群,鞏固提升工程機械之都地位。2021年,徐州工程機械產業規上產值1618億元,帶動設計、制造、維保、租賃等全市5000余家關聯企業增收。
除此以外,我市出臺《徐州市“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攻堅三年行動方案(2022-2024年)》,加快培育一批“專精特新”企業。這些“佼佼者”企業也在產業鏈內“各顯神通”:賽摩智能成為國家級單項冠軍,其生產的高精度皮帶秤連續七年位居全球市場占有率第一;徐州華邦專用汽車有限公司憑借大型風電葉片山地運輸車,成為國內僅有的兩家“大風車”運輸專用生產車輛生產商之一……“小巨人”快速成為鏈條中的“生力軍”,在為經濟增長增加動能的同時,也讓產業鏈更加“精益求精”。
目前,徐州已建立200家“專精特新”重點培育企業庫,成立為“專精特新”企業辦實事工作專班,為中小企業打造更為廣闊的發展天地,以某個細分領域的強勁發展勢頭,實現整鏈提升。
同時,徐州搶抓數字經濟機遇、深入推進“智改數轉”,一家家數字企業的快速發展為數字化場景應用起到了良好示范,也為我市進一步打造“強”產業鏈、“活”產業鏈按下“快進鍵”。目前全市開展數字化轉型制造業企業超1000家,已完成轉型企業生產效率平均提升30%以上,良品率提升45%以上,智能制造的生態圈逐漸形成。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