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裝點此關山 今朝更好看
裝點此關山,今朝更好看
——十年來湖南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綜述之一
7月30日,中國作家協會百余名作家走進花垣縣十八洞村,見證村民的幸福生活,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用手機記錄下了村民載歌載舞的場景。
十八洞村曾是深度貧困村。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十八洞村考察,首次提出“精準扶貧”重要論述。苗寨的面貌,從這一天開始,迎來歷史巨變。
精準扶貧的偉大方略也從這個小山村出發,走出武陵山區、走向大江南北,響徹神州大地,引發世界矚目。作為精準扶貧首倡地,湖南牢記囑托,舉全省之力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全省51個貧困縣如期摘帽,6920個貧困村全部出列,682萬貧困人口擺脫貧困,三湘兒女譜寫了擺脫貧困、逐夢小康的恢宏篇章。
眼下,在接續奮戰鄉村振興的征程中,全省上下正在奮力描繪山鄉巨變、山河錦繡的新畫卷。
風起十八洞、攻堅在湖南,舉全省之力攻克千年貧困難題
“腰彎一點,把對面的風景拍進來。”7月29日,一群長沙游客來到十八洞村施成富家前坪,拍照、打卡。
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就是在這里與鄉親們圍坐在一起,探討脫貧之路。這塊小小的地坪,是中國精準扶貧的啟航地、人類減貧史上的地標,如今,成了網紅打卡地。
“總書記來村里考察時,我負責介紹村里的情況。”十八洞村黨支部書記施金通回憶起當時的場景,至今仍十分激動。
“總書記來到村民家里,看谷倉、問收入、談發展。”施金通說,村民聽了總書記鼓勵的話都笑了,脫貧致富的希望,在每個人心中熊熊燃起。
2021年2月25日,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施金通代表村民從習近平總書記手中接過“全國脫貧攻堅楷模”獎牌,他當場邀請總書記再到村里來看看。
精準扶貧,風起十八洞、攻堅在湖南。湖南省委、省政府牢記囑托,扛牢“精準扶貧”首倡地政治責任,把脫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第一民生工程,舉全省之力攻克千年貧困難題。
從湘東到湘西,從湘南到湘北,歷屆省委書記、省長以身作則、率先垂范,踏遍了貧困縣的山山水水。
省市縣鄉村五級層層簽訂責任狀,壓實責任;明確省委是“總前委”、市委書記是“縱隊司令”、縣委書記是“一線總指揮”、鄉鎮黨委書記是“主攻隊長”、村支部書記是“尖刀排長”,全力扛起脫貧攻堅重任。
各項戰貧舉措疊加推出,各方力量迅速匯合形成合力。出臺《脫貧攻堅責任制實施細則》,著重解決扶持誰、誰來扶、怎么扶、如何退的問題;扶貧投入連年遞增,出臺《市州、縣市區黨委和政府脫貧攻堅工作考核辦法》等政策文件,壓緊壓實責任。
三湘大地煥發新顏。路、水、電、網等基礎設施短板一一補齊,脫貧群眾精神面貌煥然一新,三湘兒女奏響了一曲自強不息、勤勞致富的大地頌歌。
一諾千金、萬眾同心,“湖南經驗”創造多個全國第一
“東江灣、東江情,灣灣流水到栗腳……”今年夏天傍晚,在資興市栗腳村散步,隨時都能聽到村民在哼唱這首《東江灣灣栗腳村》。這是村民脫貧致富奔小康后,根據村情、村貌自編的歌謠。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黨向人民、向歷史作出的莊嚴承諾,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步。
一諾千金、萬眾同心。脫貧攻堅,只有開對“藥方子”,才能拔掉“窮根子”。湖南創造性提出“四跟四走”的產業扶貧思路。2016年的全國產業扶貧工作現場會,把會場搬到了湖南。
產業扶貧,資金是子彈。湖南在全國創新推出為貧困農戶量身制定的“無擔保、無抵押、基準利率、財政全額貼息”扶貧小額信貸新模式。
2019年,全國扶貧小額信貸工作現場會上,當時20多個省份的扶貧干部來湖南學習取經。
實施易地扶貧搬遷,是實現精準脫貧最有效的途徑。湖南在全國率先開發建設“互聯網+易地扶貧搬遷”大數據平臺,探索“樓上生活、樓下生產”“群眾下山、產業上山”的就業模式。
2020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通報對湖南易地扶貧搬遷給予表揚激勵。
納涼、玩水……眼下,正是雪峰山旅游景區的旅游旺季,雪峰山旅游景區帶動了逾10萬貧困人口脫貧致富,“雪峰山旅游扶貧”模式被列入2019世界旅游聯盟旅游減貧案例。
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在中國脫貧攻堅的偉大歷程中,“湖南經驗”不斷探索創新,創造多個“全國第一”。在全國率先制定下發《全省貧困村識別和建檔立卡工作方案》,精準識別扶貧對象;在全國率先推出“財銀保”,撬動扶貧產業貸款,覆蓋51個貧困縣;建立全國首個貧困勞動力勞務協作市場,被人社部向全國推介。
在中國脫貧攻堅光榮榜上,湖南名字同樣星光閃耀。十八洞村獲“全國脫貧攻堅楷模”榮譽稱號,江永縣、宜章縣、湖南衛視獲全國脫貧攻堅獎組織創新獎,花垣縣、江華瑤族自治縣獲全國扶貧系統先進集體。
乘勢而上、接續奮戰,鄉村振興景色新
“果脯、臘肉,聞著香吃起來更香。”7月28日,鳳凰縣菖蒲塘村黨委書記周祖輝在抖音直播間里,賣力地幫村民推銷土特產。今年,菖蒲塘村人均年收入預計可超2.6萬元。
如畫村莊,走完了脫貧摘帽的艱辛歷程;闊步向前,鄉村振興,景色日新。
湖南傳承脫貧攻堅精神,乘勢而上,圍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開啟鄉村振興新征程。
去年5月7日,省、市、縣三級新選派的鄉村振興工作隊、手握“接力棒”,進村到崗,開展鄉村振興駐村幫扶。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建立健全防止返貧長效機制,堅決守住返貧致貧底線。
湖南結合實際,嚴格按照“四個不摘”要求,相繼在財政銜接補助資金和涉農整合資金管理、駐村幫扶等方面出臺了一系列實施方案。在全國率先創建省級防返貧監測與幫扶管理平臺,推行監測預警信息化管理,做到早發現、早干預、早幫扶。
沒有等出來的成功,只有干出來的精彩。在接續奮戰鄉村振興的征程中,湖南堅持補短板、強弱項、固底板。啟動實施新一輪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加大農村改廁力度,鄉村越來越美,鄉村民宿、旅游等產業興起,老百姓增收之路越走越寬廣。
突出富民、利民原則。近兩年,湖南大力推進“千村美麗、萬村整治”工程、“萬企興萬村”和“同心美麗鄉村”建設,創建一批美麗鄉村、秀美屋場、五美庭院,并在韶山至井岡山鐵路沿線,以脫貧村、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為重點,打造一批鄉村振興示范村、示范點,建設湘贛邊美麗走廊。
今年6月,湖南專門出臺《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和災情影響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十條舉措》,從精準監測幫扶、突出穩崗就業、深入產業幫扶等方面補短板、強弱項,全力防范化解風險,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
偉大事業繼往開來,新的征途任重道遠。在奪取脫貧攻堅的全面勝利后,三湘兒女正以苦干實干精神,昂首闊步踏上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的趕考之路。(記者 奉永成 通訊員 肖坤林)
■青年觀察
從跳“農門”到做“新農人”
鳳凰縣菖蒲塘村黨委書記、全國向上向善好青年周祖輝
以前,我特別向往城市,想盡法子往城里鉆;因為小時候窮怕了,深知地里刨食不容易。
因為地處偏僻,小時候家里非常窮,經常用南瓜充饑,南瓜成了我胃里最頑固的記憶。因此,我從學校出來后,就跟隨南下打工大軍來到了廣東,希望借此跳出“農門”。
那時,我們村里的年輕人幾乎都出去打工了。慢慢地,隨著國家的發展,農村的變化越來越大。水泥路通到了家門口,在農村只要勤勞肯干,收入比在城里工作也差不了多少。
于是,我決定放棄城里的工作,回鄉當農民。當時,家人和親戚朋友都反對,說我是瘋子,放著城里好好的“皮鞋”不穿,回到農村來穿“套靴”。
剛回到村里的時候,心里也是迷茫,不知道干什么,也不知道能不能賺到錢。
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村里考察,叮囑大家“依靠科技,開拓市場,做大做優水果產業”。總書記的話讓我茅塞頓開。
隨后,我硬著頭皮,頂著壓力,創辦了周生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利用菖蒲塘村的水果產業優勢,進行水果深加工。
2014年,村里來了駐村幫扶工作隊,帶我們去外面學經驗、闖市場,農技人員也主動上門送技術,各項惠農補貼緩解了資金壓力,讓我信心大增。
去年,公司實現銷售收入8000余萬元,帶動上千人增收致富,我也因此榮獲了“全國向上向善好青年”“全國農村致富帶頭人”等榮譽稱號。
如今,村里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回到村里當農民,他們思路開闊,借助高科技的力量,成了新時代的“新農人”。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