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生態優勢轉化為市場優勢 新發地“大王”密云尋梨記
上周六早7點,新發地梨品“大王”李志輝坐上了中巴車,目的地是150多公里外的密云不老屯,去看看不老屯的黃土坎鴨梨。
和他同行的還有新發地農產品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月琳、玉米“大王”李忠躍、茄子“大王”李軍、櫻桃“大王”劉文坡、蘋果“大王”郭聯合等人。
走四環路,上京承高速,順著潮河左堤路,繞過盤山路,到黃土坎村梨園時已經過了近3個小時。
密云區區長馬新明和區農業農村局、商務局、農業服務中心等部門的“一把手”都在地頭兒等著了。
“我們這兒的梨,底下的土里有麥飯石,還有故事,曾經是貢梨,現在有上萬畝,一年能產500萬斤……”說起黃土坎鴨梨,馬新明滔滔不絕。
“樹形好!就是下手輕,舍不得疏果,小果得在五分之一以上!”看著一眼望不到頭的梨樹林,李志輝有點惋惜,“一定得給果農說明白,得疏果,小果一塊錢一斤都不好賣,大果5塊錢一斤也有人搶!”
黃土坎村書記丁德珠家種了87畝梨園,邊聽“梨王”的話邊點頭:“可不是嘛,每年都剩下小果賣不掉!”
“這個果,挨著豎枝,大點就會被硌出疤瘌,留橫枝上的梨,間距最少一拃長……”李志輝說完“賣梨經”,又說“種梨經”:“咱密云的好山好水,得在采摘上下功夫!得造景!我在老家也種梨園,樹下種油菜花,春天上面是一片梨花,下面是黃澄澄的油菜花,航拍照片甭提有多美了。離北京300多公里,好多人去過。”
玉米“大王”李忠躍也跟不老屯鎮農業副鎮長史玉松接上了頭,查看起今年剛剛退林還耕的2000畝水果玉米地。因為灌漿期20多天沒下雨,減產三分之二。史玉松說,幸虧上了農業保險,理賠了90萬元。
“大王”一搭眼,就看出來了:“這是國外的品種,早10年前我們就不種了,產量低,成熟后甜度掉得特厲害!”李忠躍謀劃著如何讓玉米地更“值錢”:“這茬玉米趕緊賣,然后種點蘿卜、葉菜,還是一茬收入。”“一顆種子能改變種植模式,明年我給你們找國產的新品種,產量能翻一番!”
“大王”們忙著和種植者們交流,馬新明、張月琳一行實地到穆家峪鎮大石嶺老工業園考察,雙方計劃在這里合作新建農貿市場。7月初,密云區與新發地簽署協議,雙方將聚焦首都中高端消費市場,合作打造首都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
“這個市場能作為東北地區米面糧油、牛羊肉進京的集散地。”“讓密云的生態優勢轉化為市場優勢。”源自脫貧攻堅戰的“政府、市場、‘大王’合力抓兩頭,農民干中間”的產銷對接模式,如今在京郊開始發力,助力北京鄉村振興,完善首都農產品保障體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