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藝術點亮美好生活(科技賦能藝術)
成功的設計,需要立足當代社會風潮,結合數字科技與現代設計理念,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反復咀嚼、深入理解
大到飛天巡洋、高鐵成網、鄉村振興、冬奧盛會,小到建筑空間、中式家居、杯盤茶具……設計藝術的持續參與,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煥發出更大活力。
飛天攬月,紋以銘志。全新一代“飛天”艙外航天服在核心組件布局及按鍵設計中借鑒了人機工效學設計方法,在配件裝飾中融合了飛天、祥云和鳳凰的元素,將傳統文化融入航天科技,彰顯中國式浪漫。
飛躍古蜀,一眼千年。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推出的《三星堆奇幻之旅》,依托三星堆大量考古發掘成果和云端即時渲染技術,通過文物全景復原、游戲交互場景搭建、三維角色渲染等設計手法,打造出我國首個大型沉浸式數字交互空間。觀眾可以在多終端穿越回神秘古蜀國,化身考古隊員探索遺址現場。往日的信息單向被動接收,轉變為雙向沉浸式娛樂體驗,三星堆奇幻空間實現了傳統電視的“破屏”和“破圈”。
這只是眾多成功作品中的兩例。
設計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促進作用,不僅體現在“表其所在”的傳承活化,更在于“謀其將往”,帶動多個產業的創新發展。
成功的設計,需要立足當代社會風潮,結合數字科技與現代設計理念,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反復咀嚼、深入理解。這種種因素,使設計成為驅動文化資源傳承活化的“加速器”。
從數字投影、虛擬影像等多媒體交互的故宮“畫游千里江山”藝術展,到火遍全網的河南博物院考古盲盒,設計拓寬了多媒體展陳與博物館文創的渠道。從依靠人工智能生成的數字化“花窗”紋樣,到刺繡、苗服等非遺手藝與品牌聯名爆款營銷,設計打開了傳統手工藝跨界整合的新思路。從借助虛擬現實技術的寧夏“云旅游”平臺,到景區旅游產品設計、路線服務接觸點開發、線上線下瞬時聯動,設計打造了文旅服務獨具特色的體驗。
文化自信的增強,帶來了文化消費需求的高漲。在這樣的機遇面前,藝術設計借助云端協同設計、群智設計等全新理念,成為助力多產業發展的“輕騎兵”,助推企業實現科技與文化結合,從市場需求挖掘、產品外觀塑造、管理模式創新、品牌價值傳播等維度,促進多個產業創新轉化。
比如,融入了中國結元素的新一代國產C919飛機內飾,不僅對傳統中國結做了時尚化的演繹,更是一次面向未來市場和消費者需求提供定制化設計方案的成功嘗試。創意源自“長信宮燈”的冬奧會火種燈,用方圓嵌套的造型搭配頂部回旋的紅絲帶,用2000年前的環保之燈照亮綠色冬奧。登上2021年央視春晚舞臺的“拓荒牛”四足機器人,在奔騰向前中邁出時代奮進的步伐,也在寓意吉祥的裝飾中彰顯出科技美學的力量。設計成為打造產品顏值與感官品質的神兵利器、連接高新科技與傳統美學的堅實紐帶。
設計藝術,為我們點亮了美好生活。放眼未來,設計學科仍需緊密關注國家發展戰略和人民生活需要,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提供更大助力。
(作者為浙江大學教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