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恢復開放 160余處"烽火印記"展示北京抗戰史
昨天,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烽火印記——北京抗日戰爭主題片區特展》展廳內,參觀者在第29軍戰士的鋼盔前駐足。本報記者 武亦彬攝
本報訊(記者 牛偉坤)為紀念全民族抗戰爆發85周年,昨天,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恢復開放,《烽火印記——北京抗日戰爭主題片區特展》開幕。200張照片、50件(套)珍貴文物生動展示了北京豐富厚重的抗戰文化資源,全面反映了北京抗戰歷史。
“這是抗戰館首次將北京的抗戰紀念設施和遺址遺跡作為展覽的主要內容。”抗戰館黨委書記、館長羅存康介紹,展覽分“全民族抗戰爆發紀念地核心展示區”“抗戰紀念設施重要展示區”“抗戰遺存重要展示區”三部分,展示了160余處北京抗日戰爭主題片區重點紀念設施和遺址遺跡。
一頂頂部缺損的鋼盔,是展覽看點之一。“這是1985年修復宛平城城墻時出土的第29軍戰士鋼盔。上面大大小小的彈孔,見證了當年戰爭的慘烈。”羅存康說,這頂鋼盔也反映了中國軍隊不屈不撓的頑強精神。
1940年2月1日,冀熱察挺進軍司令蕭克向中央軍委報告了關于冀熱察挺進軍“三位一體”的戰略;2月11日,軍委回電對其表示肯定。如今,蕭克關于冀熱察工作向軍委的報告手稿以及之后軍委給蕭克及軍政委員會的回電抄件陳列在展廳中。“這組珍貴的手稿和回電抄件,真實記錄了冀熱察挺進軍發展壯大的非凡歷程。”羅存康說,文物由蕭克在1990年捐贈給抗戰館。
有些展品是首次公開展出。于1842年創辦的《倫敦新聞畫報》,是世界上第一份以圖畫為主的新聞周刊。1937年至1938年1月,該周刊開辟了“抗戰現場”專欄,不斷推出中國抗日戰爭的報道。一位華僑將周刊1937年7月至9月的精裝合訂本捐贈給抗戰館。此次展覽在展出原物基礎上,對其中老照片進行數字化加工,供觀眾在觸摸屏上放大觀看。被日軍炮擊后殘破不堪的宛平城城門、背著大刀嚴陣以待的第29軍士兵……一張張黑白照片帶領觀眾回到戰火紛飛的年代。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