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余杭區以數字生態推動高質量共富
數字化改革是共同富裕和現代化先行的“船”和“橋”,為共同富裕和現代化先行提供根本動力。余杭區作為創新創業的“沃土”,眼下,一場政企齊參與的數字化改革“大潮”正在余杭奔騰不息。
共建共享 數改聯盟專區創出改革好風景
數字化改革的動力源從何而來?“政府有為,市場有效”——這是余杭交出的硬核答卷。
對余杭來說,布局數字生態建設,早有謀劃,且穩扎穩打。自2021年5月6日成立以來,余杭數字化改革企業聯盟已匯聚218家數字化企業,涵蓋自然語言處理、圖像識別、文本處理、網絡安全、數字員工(RPA)等多種人工智能細分領域。
“先行者”余杭,正不斷推動數字驅動的創新,促進政企之間的供需對接,形成優勢互補。“今年是浙江實現數字化改革‘一年出成果、兩年大變樣、五年新飛躍’戰略目標的關鍵之年,同時也是大戰大考之年,在政府的引領下,余杭企業參與數字化改革的意愿高漲。”余杭區數據資源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說。
400余個日夜砥礪奮進,越來越多具有余杭辨識度的數字化成果不斷涌現。過去一年,余杭攜手本地數字化企業,在一體化智能化公共數據平臺(IRS)上打造“余杭數字化改革企業聯盟專區”,創新“政府按需求發榜、企業按能力揭榜”模式,推進組件提煉孵化與復用推廣,與企業共同孕育出“數字員工”“自然語言文本分析”“語音轉寫”等42個智能組件,支撐象山、浦江等9個地區16個應用,累計調用量達70余萬次。
“一體化平臺上有了數改聯盟專區,我們本地這些數字化企業又多了一個學習交流的平臺。在與余杭共同成長的同時,承擔起更多的社會責任,成為新余杭騰飛蝶變的見證者、參與者、奉獻者。”某智能公司負責人說。
2021年余杭區“兩會”期間,余杭區數據資源管理局會同數改聯盟成員香儂科技公司,利用“自然語言處理”算法組件推出了“人大建議智能分發平臺”,通過“自然語言處理”技術“識別”和“理解”人類語言,實現對人大建議自動分析歸類和分發,相較于人工每3分鐘完成一條建議分發,平臺僅需0.35秒,準確率接近90%,在節省人力配置、提升工作效能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與此同時,某科技公司上架的“車牌識別”熱門組件,被金華市浦江縣人民政府智慧城市智慧政務系統、寧波市“暢行象山”系統、麗水市未來e家系統等多個外地城市復用,調用量累計近萬次。某軟件公司開發的預覽組件,可實現附件在線閱讀,覆蓋應用數12個,被金華市浦江縣、杭州臨平區東湖街道等地復用······這些成績,是對政企合作促發展最好的見證。
政企連心聚合力,共謀發展譜新篇。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6月1日,在余杭區委組織部的指導下,還成立了余杭數字化改革企業黨建聯盟,旨在打造黨建工作與企業發展互融共促、同頻共振的良好格局,為政企共繪數字化改革“同心圓”探索出一套余杭特色的工作模式。
以“應用共享” 探索數字化共同富裕
今日的余杭,在IRS的“牽線搭橋”下,一個個重大應用,正以“一地創新、全省共享”的全新理念復制到浙江省各地,一個個“信息孤島”正連成廣闊無垠的“數字藍海”。
共享,往往更能彰顯變革的魅力。近日,余杭區面向四川省廣元市蒼溪縣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和群眾搭建的統一高效協同辦公平臺——“蒼政釘”測試上線運行,這是一個既具有當地特色又針對基層共性難題的“帶露珠、冒熱氣”的數字化應用。它由余杭區的“余政釘”演變而來,由釘釘團隊實施開發,實現交流探討、通知待辦、智能填表、蒼政圈、蒼政釘知識庫等10大特色功能,服務2萬余政府工作人員,成為數字化改革賦能中西部協作的金名片。
“余杭區聯合當地知名企業積極輸出數字先進經驗模式,大力幫扶蒼溪縣實施數字化轉型,讓我們的黨政辦公更高效、惠企便民更‘親清’、政務服務更標準。”蒼溪縣政務服務和公共資源交易中心副主任侯春艷說。
數字變革,余杭爭先。過去一年,余杭區率先在浙江省編制《余杭區應用共享推廣實施辦法》(草案),探索強化系統協同和應用復用推廣,建立信息化項目共享、收費辦法,搭建對外輸出全區數字應用的復用機制。
目前,余杭區已將信息化項目全流程管控平臺、余政釘、數智政協、智慧后勤等優秀應用復制到衢州龍游、四川蒼溪、紹興柯橋等9個地區,在降低信息化項目建設資金成本的同時,有效提升了項目建設效率。
“我們依照衢州柯城和杭州余杭的‘山海協作’協議,復用‘余杭區智慧后勤信息系統’,建設資金由200多萬減少至26萬,項目周期由2年縮短為2.5個月。生動實踐了信息化應用‘一地創新、跨區受益’”。衢州市柯城區機關事務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說。
隨著數字化改革的推進,越來越多的數字化應用已逐步改變我們的生活、工作習慣。在這個浪潮奔涌的數字時代,最大限度地通過應用共享實行集約化開發,打通應用推廣“最后一公里”,伴隨著一個個“實用、管用”,群眾愛用、基層受用的應用加速落地,余杭城市發展的動能將變得更加澎湃,一曲以數字化改革推動“共同富裕”的動聽贊歌正在余杭大地譜寫。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