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之后 產糧第一大縣仍在忙春耕
原標題:夏至之后 產糧第一大縣仍在忙春耕
6月23日,位于德陽中江縣凱北糧油生豬循環現代農業園區核心區之一的永太鎮,放眼望去是一片綠油油的稻田。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強 攝
中江縣金穗源糧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常滔在做無人機起飛前的準備工作。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強 攝
一 線
蹲點采訪
(三)
習近平總書記來川視察時強調,成都平原自古有“天府之國”的美稱,要嚴守耕地紅線,保護好這片產糧寶地,把糧食生產抓緊抓牢,在新時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糧倉”。
采 訪 主 題
在新時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糧倉”
6月23日,陣雨過后,德陽市中江縣永太鎮的田野里,剛剛分蘗的稻秧和已經揚花的玉米如綠毯一般鋪向遠方。
早在半個多月前,地處中江縣凱北糧油生豬循環現代農業園區核心區之一的永太鎮,大春播栽面積便追上往年。四川日報全媒體一線蹲點采訪組在永太鎮等地采訪時看到,夏至已過,農戶們的播種機和旋耕機仍未停下。
與永太鎮一樣,今年大春,糧食產量連續15年居全省各縣(市、區)之首的中江,仍在春耕收尾階段爭分奪秒擴種糧食。眼下,全縣10萬畝撂荒地中近六成已“重生”。
在哪種?
打出“組合拳”,把撂荒地改成種糧的高標準農田
6月24日上午,瞅著大豆播種機在自家田塊里忙碌,永太鎮長河村三組村民肖宏久開始“后悔”把這些曾經的撂荒地流轉出去了。
4個月前,因為擔心對方反悔,在簽訂流轉合同時,肖宏久還專門加了一條內容:2028年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前,對方不能隨意退租。
這塊已經撂荒5年的承包地質量實在太差:五畝地分成20多塊,“蛤蟆一跳能過三塊田”;地勢陡,同一塊地,海拔落差有三四米。
實現糧食穩產增產,穩定增加種植面積是基礎和前提,撂荒地復墾雖然在理論上可行,執行起來卻不容易。
在長河村,復墾坡度較高的撂荒地,每畝地的平整費要上千元,另外還需除雜(清除雜草、雜樹)費500元、修建機耕道和配套灌渠上千元、施肥培土500元。
“而且,撂荒地復墾后前兩三年地力差,沒啥賺頭。”指著復耕地塊里長勢一般的玉米和大豆,中江縣農業農村局種植業與農藥肥料股股長劉舉說,撂荒地要真正變成高產田,每畝至少得投入3000元、經歷3年時間。因此,種糧大戶一般不會輕易接手撂荒地。
中江縣農業農村局開出的“解方”,是用好財政項目資金,撬動社會主體參與。同時,配套服務政策,給種糧大戶或專合社吃下“定心丸”。
今年中江縣把省級耕地宜機化改造項目實施重點放在了撂荒地占比相對較高的長河村,給接手撂荒地的種糧大戶每畝1500元的一次性補貼。同時,通過召開村民大會和合同約定等方式,明確撂荒地的流轉前3年免除流轉費且流轉時長不低于6年,中江縣農業農村局農業機械化股股長常春華介紹,“前3年沒收益,人家不可能給錢;也不能讓農民把剛平整好的地隨意收回去,這不公平。”
有了這套“組合拳”,長河村周邊的兩百多畝撂荒地全部被種糧大戶接手。5月底,兩臺挖掘機陸續開進長河村。隨后,包括肖宏久家在內的撂荒坡耕地被整理成集中連片平整田塊。
記者當天在長河村看到,通過宜機化改造,原來的撂荒地坡度大幅降低,實現了小塊并大塊和“旱能灌、澇能排”,基本達到高標準農田標準。
這么好的田,如何保證用來種糧?“這就要靠制度等方式來約束了。”中江縣農業農村局局長許世順說,中江明確把宜機化項目實施的田塊逐步納入基本農田紅線管控區,并要求參與其中的種糧大戶和農戶必須簽訂土地用途承諾書,“如果有人不遵守,村集體和農戶有權提前收回土地,倒逼大戶們只能種糧。”
誰來種?
種糧大戶成了“主力軍”,農業機械化率突破80%
今年大春,永太鎮多寶村黨支部書記吳興財基本沒有下過田。
兩三年前,每逢大春,吳興財都要把村里的黨員干部組織起來,幫助農戶育秧、泡田、插秧和撒化肥。
黨員干部組成春耕服務隊,背后是多寶村青壯年勞動力大量外流。去年,全村3500多戶籍人口中超過一半在外務工,留守的成年人平均年齡超過50歲。
眼下,擔起多寶村種糧重任的,是葛祖洪、常滔等種糧大戶。在種糧大戶帶動下,多寶村的土地流轉率突破80%,全村3100畝耕地未發生撂荒。
種糧大戶們又是怎么破解用工問題的?“靠機械。”作為多寶村有名的種田“老把式”,今年51歲的葛祖洪說,家里共有旋耕機、插秧機、收割機等農機6臺(套)。
靠著這6臺(套)農機,2020年起,葛祖洪在村里流轉土地種糧,眼下已流轉130畝。他還常年為村里上千畝耕地提供社會化服務,“從種到收我都能做。”
和“老把式”葛祖洪一樣,1990年出生、讀過大學的常滔種糧也主要“靠機械”。但常滔的動靜明顯更大。
“一臺插秧機12萬元,一套農用無人機5.8萬元,眼都不帶眨一下;好好的單干不行,還要牽頭搞金穗源糧食專業合作社,喊村里人入股。”2014年接手父母在多寶村的土地流轉業務以來,常滔時常被村民乃至自己父母說成“敗家”。
但常滔有自己的理由。農機方面,常滔認為自己“賺大了”:一臺插秧機一天能耕作80畝,總成本不超過200元;同樣的播栽面積,一天需要16個人工,成本至少得1500元。一套農用無人機一天能完成近200畝水稻的農藥噴灑作業,人工成本只需200元;同樣的工作量,人工每天需要20多人,成本至少得2000元。
“綜合測算,水稻種植全程機械,一季水稻每畝節約160元人工開支。”常滔說,今年自己在多寶村播栽水稻1020畝,購買農機第一年就節約成本16萬元左右,但實際總投入還不到12.5萬元——插秧機和農用無人機均可享受總購入價30%的農機購置補貼,“所以,怎么算,買農機都是穩賺不賠。”
成立合作社吸引農戶入股,好處同樣不少。“大家入股之后,形成了利益聯結機制。這樣,規模化經營就更上一層樓。”常滔說,目前合作社已陸續吸引189戶多寶村及周邊農戶入社,借助“種糧大戶+合作社+農戶”模式,合作社經營土地面積已超過2000畝,擁有各類農機數量已達142臺(套),常年為周邊4萬多畝糧食作物提供耕作、田間管理、收割等社會化服務。
“這種模式下,農業現代化水平創下新高。”中江縣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說,多寶村等種糧大戶較為活躍地區的農業機械化率已突破80%,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個百分點左右。
怎么種?
選良種、用良法,用新模式寫出增收“大文章”
在多寶村五組金穗源糧食專業合作社采訪期間,記者看到一套稻米加工生產線。
“訂單排到8月去了。”常滔說,合作社正在加工自有品牌大米——“蜀浠”牌香米。眼下,“蜀浠”牌香米單價達到12元—16元每公斤。光靠這一項,每年就能為合作社帶來240萬元收入。
好價錢,源自于好種子和好農技。先看種子。今年大春,金穗源糧食專業合作社種植的水稻,全部為近年來四川省“稻香杯”優質米評選活動的獲獎品種。其平均畝產約600公斤,較合作社2016年前后的畝產增加150公斤。同時,通過測試,品質不輸東北大米和進口大米。
再看農技。在合作社辦公區,記者見到了3塊牌子:四川省農科院成果中試熟化基地、德陽市農村科技特派員專家工作站、四川省農業廣播電視學校農民田間學校教學點。
永太鎮鎮長林曦介紹,這3塊牌子不僅“有名”,而且“有實”。近年來,省農科院等科研單位的多個水稻小麥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率先在多寶村試驗示范。農科院所和農業農村部門,定期派人到多寶村進行新技術培訓和推廣。
新種子、新技術,催生新模式。距離多寶村不遠的中江縣黃鹿鎮,當地連年組織農戶農技培訓后,推廣稻魚、稻蝦綜合種養。黃鹿鎮鎮長蔣嘯介紹,今年大春,當地的稻蝦綜合種養規模已達6000余畝,在水稻不減產的基礎上,每畝可增收上萬元。
農民種出好糧的技術,還來自龍頭企業的帶動示范。
“從種下去到收上來各個環節,我流轉的600畝地都有人把關。”今年55歲的多寶村種糧大戶劉書林介紹,2020年自己流轉土地種糧時,就與中化現代農業四川有限公司簽署購銷協議。根據協議,自己不僅能把高于市場價的自家糧食賣給企業,還能在種植過程中獲得企業免費技術指導。
劉書林向記者出示了手機上的智慧化管理APP,在上面,每一塊水稻的“田保姆”對最近田間管理的建議意見一目了然,“啥時候放水、啥時候灑藥施肥都一清二楚。”
有了定制化的技術服務,劉書林家的地,畝產和畝收益都高出其他農戶15%以上。這也讓他雄心勃勃:明年開春,在鄰近村社和鄉鎮再流轉土地300畝。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李鵬 王成棟 宋開文 史曉露 曹凘源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