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變身安全員 發現“危險”速預警
天津(西青)車聯網先導區的京東智能配送車應用場景。記者 潘立峰 通訊員 袁忠清 攝
在兩年前的第四屆世界智能大會期間,天津(西青)車聯網先導區揭牌,成為北方唯一一個國家級車聯網先導區。車聯網產業鏈也是天津市傾力打造的12條重點產業鏈之一。如今,這個被寄予厚望的先導區建得怎樣?
6月23日,記者在天津市西青區采訪了解到,天津(西青)車聯網先導區已經超越了“智慧的車、聰明的路”的范疇,不局限于“車路協同”,正在向“車城協同”快速演進。
先導區建設運營單位負責人先展示了一些比較成熟的應用場景,比如,駕駛員最怵頭的行人穿越(俗稱“鬼探頭”),用他們的行話叫弱勢交通參與者預警:當存在碰撞危險時,駕駛者能通過手機及時收到語音、畫面、彈窗等預警提醒。這是因為路側的攝像頭和雷達等感知設備,可以精準識別到車輛周邊行人、非機動車等,從而能“先知先覺”地提醒駕駛員。
當前,西青車聯網先導區已經落地了弱勢交通參與者預警、綠波車速引導、緊急車輛預警、消息下發等18個重點、101個細分場景。這背后是騰訊等企業的云圖融合、大數據、C端觸達等技術加持。
這些場景的亮點在于被集成到了駕駛員的手機上,通過微信、小程序、地圖、運營方App等渠道,實現實時觸達。
先導區運營人員特別強調,“車輛不用安裝任何智能設備,也就是說,并非只有自動駕駛、智能化程度很高的車才能享受到車聯網先導區的便利。而且,無論白天還是黑夜,無論雨雪還是濃霧,車輛都能享受到這些出行體驗。”
這很大程度上歸因于一塊智慧的屏──車聯網融合應用平臺。
去年10月13日, 天津西青區大數據中心揭牌。這是一個云、數、智一體化的城市級運行指揮中心,打破了部門間的信息壁壘與數據孤島。
來到西青區大數據中心二樓,一面實時呈現三維孿生效果的大屏映入眼簾。其背后,就是先導區的重要建設成果──車聯網融合應用平臺。
透過屏幕,記者可以看到先導區的每一條車道線、每一個標志標牌、每一輛車,它們都與真實世界一一對應,精度偏差被控制在了厘米級。工作人員一旁解釋,這是利用了數字孿生等技術,對路口實現了三維重建,對道路環境及實時交通狀況實現了真實還原。所以,相關部門不用到現場,就可以遠程直接查看設備的真實運行狀態和數據指標,及時發現問題,大大節省巡檢和維修成本。
先導區運營人員介紹,西青車聯網融合應用平臺充分利用了融合感知、高精地圖、數字孿生、大數據、V2X、5G通信等核心技術,并實現了先導區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
這塊智慧大屏既能展示先導區的整體概況,還能實時顯示改造路口、車輛和設備接入等情況,也給城市和交通管理服務者的決策提供了參考和輔助。
打造智慧大屏的前提,是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這其實也是全國多地“雙智”(智慧城市基礎設施與智能網聯汽車)建設中必須攻克的難題。因為“雙智”建設涉及的產業領域和市場主體很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的緊迫性也就更強。
當下,西青車聯網先導區已經構建了城市級大規模互聯互通平臺,可覆蓋全區重點區域408個開放路口,服務10萬輛車級別規模用戶,并且構建了多層次智能網聯開放平臺體系,支撐豐富的應用場景。
從“車路協同”到“車城協同”,天津車聯網的探索走在了全國前列。(記者 岳付玉 潘立峰 通訊員 袁忠清 攝)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