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老城風貌 補齊民生短板:北京背街小巷變身網紅打卡地
文華胡同經過環境整治提升以尊重、保留歷史文化,突出街巷風情為目標,堅持修舊如舊的原則,打造出干凈整潔、設施完善、秩序井然、環境舒適的幽靜小巷。 本報記者 方非攝
本報記者 王天淇
青磚灰瓦朱門,胡同深處,“老巷幽宅靜樹依”的老北京記憶得以延續。
背街小巷,最能體現一座城市的精細化管理水平。過去五年,本市持續開展背街小巷環境整治提升和深化文明創建工作,3958條背街小巷環境面貌得到整體改善,市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大幅提升——
2021年的民意調查顯示,北京市民對背街小巷環境整治提升工作總體滿意度達到了95.6%。
3958條背街小巷“煥然一新”
西城區文華胡同27號,棗紅色的對開大門上,一對銅制門環擦得锃亮,瓦檐、窗格延續“復古風”,連門禁系統也與院墻的灰磚底色一致。
胡同里,不時有年輕人停下腳步,自拍、互拍、連拍……完成在這處網紅胡同的打卡。
居民張毓今年72歲,從一出生就住在文華胡同,說起胡同近幾年的變化,張毓打開了話匣子:“路平了,車少了,地面干凈了,環境變漂亮了,住著也比以前安全了……”
2017年,北京啟動核心區背街小巷環境整治提升三年(2017-2019年)行動,文華胡同的整治改造就在那時被提上了日程。
關停“七小門店”,拆除違建,平整路面,實施架空線入地,增種綠植,開展停車治理,屋頂翻新,加裝門禁,消隱改造……一系列整治舉措讓胡同環境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北京的背街小巷環境整治提升開展思路,從文華胡同的整治過程中可見一斑。
過去五年,先后兩輪背街小巷環境整治提升行動,不但整治范圍從核心區逐步拓展到中心城區和城市副中心、遠郊區,整治內容也從最初的治理痼疾頑癥,深入到改善居民生活環境。街巷整治不再滿足于封堵開墻打洞,抹平胡同立面,停車管理、景觀綠化、雨污分流等百姓迫切關心的問題也都納入了考核范圍。
五年來,3958條背街小巷“煥然一新”,不少曾經集各類“城市病”于一體的胡同街巷,甚至逆襲成為廣受市民歡迎的“網紅打卡地”。數百萬市民參與,評選出了雨兒胡同等40條“北京最美街巷”。
背街小巷整治在尋回古都風貌的同時,也讓市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穩步提升。張毓在院門口貼了一副對聯:錦繡河山遍地畫,幸福生活滿園詩!“這寫的就是咱們現在的生活!”
共治共管、共建共享,形成良性循環
東城區草廠四條44號院,有一座約20平方米的“小院議事廳”。
在這里,大到“煤改電”、架空線入地、廁所改造,小到院子里的晾衣架如何設置,任何事關居民生活的問題都可以討論。
“這樣的議事廳,不僅讓居民有了歸屬感和主人翁意識,也提高了社區治理和服務的精細化水平。”小院議事廳的“廳長”李彩仙說。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開展背街小巷整治提升的過程中,類似“小院議事廳”這樣的協商議事平臺,正整合各方力量,進一步鞏固街巷治理成果,形成精細化管理的長效機制。
群眾通過12345市民服務熱線反映的街巷環境問題,也作為背街小巷環境整治提升的重要靶向。市政務服務局每月通報梳理訴求前三類的環境問題和訴求排名前十的街道;市城市管理委會同相關部門,堅持一事一策,定期調度、幫扶指導訴求量靠前的街道,督促整改落實。
全市還選派了1.63萬多名街巷長,招募3.98萬多名小巷管家,整合網格員、協管員等隊伍,開展街巷日常巡查,及時發現、解決問題。隨著背街小巷精細化整治提升的深入,社區自治的參與名單也越來越長,物業、商戶、駐地企業等群體紛紛加入,共治共管、共建共享的良好效應正在逐步擴大影響范圍。
連片整治提升街區整體品質
實施16年的《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經過重新修訂,去年3月開始正式施行。新條例強調,把老城整體保護作為重中之重,保護老城整體格局,彰顯平緩開闊、壯美有序的整體空間秩序。胡同、四合院,恰是北京老城風貌和古都風韻的集中體現。
隨著城市更新被正式寫入北京城市發展規劃,背街小巷整治提升也有了新變化。去年,本市試點推進6個示范片區環境綜合整治,通過整合各類空間資源,加強城市修補,實現片區由線到面、由內到外整體更新,提升街區品質。
“片區環境綜合治理強調地上地下、紅線內外、重要節點一體化治理的原則。”市城市管理委整治處副處長陳志娟介紹,整治要素不光包括片區內建筑物外立面、牌匾,道路、鋪裝、設施等地上部分,也要統籌考慮片區的地下管網,排查是否老舊,給排水是否通暢等。
與此同時,本市還精細開展了城市部件治理。拆除閑置廢棄的信息亭、報刊亭、地鐵便利店,開展電力箱體“三化”改造和電話亭“數字化”改造,試點“多桿合一”,升級換代城市家具,還市民清朗有序的公共空間。
今年是新一輪背街小巷環境精細化整治提升三年行動的收官之年,本市還將實施17個片區環境綜合治理。同時完成354條達標類、精治類背街小巷環境精細化整治提升任務,并對已完成整治提升的背街小巷全面實施長效管理。
五年努力讓首都北京的幾千條胡同、街巷煥發出了新的光彩。
未來,北京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金名片”將越擦越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