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新農人玩轉麥田(非常之年戰三夏)
麥收前會比麥收中更忙嗎?張銀壘的答案是肯定的。
早上7點半,和河南農業大學教授郭天財通電話交流小麥情況;上午9點,為農戶聯系收割機,提供收儲小麥“一條龍”服務;中午,與金融機構溝通融資貸款;下午,檢查為夏播預先購置的種子和化肥、安排騰挪糧倉……5月27日這天,張銀壘忙得腳不沾地。
31歲的張銀壘,是地道的“90后”新農人——河南天碩農業集團有限公司負責人。雖然年紀不大,卻聞名當地,組織30多人的團隊流轉、托管了4.6萬畝土地,涉及6個鄉鎮53個行政村,種的全是優質小麥。
10天前,張銀壘托管的葉縣仙臺鎮大李莊村高標準農田核心區麥田進行了小麥測產。“畝產平均在1200多斤,計劃兩天后開始收割,天氣給力,豐收在望。”他說。
不只是種田,在時代的大潮中,張銀壘把農業玩得很“潮”。流轉、托管的4.6萬畝土地,合作模式就有三種:公司流轉土地自己種、為農戶提供種子化肥技術等發展訂單農業、與種植大戶合作經營。
“地是農戶的,糧食也歸農戶,活兒都由我們來干。”張銀壘說,公司提供從種子供應、整地、施肥、播種、田間管理,到最終收獲、銷售等環節的全程托管。
“‘一條龍’托管的優勢,關鍵在于集中采購、科學管理和規模化機械化種植,利用規模經營優勢,提高農業生產效益。”葉縣農業農村局局長蘭世慶說,土地托管模式,整合了農業項目資源,既實現了科學種田、保質保量,也降低了農戶生產成本,讓小農戶成為適度規模經營的參與者和受益者。
“我們不僅確保農戶‘零風險’,還要年年獲得穩定的高收益。”張銀壘說,托管的地塊全部上了農業保險,還與農戶簽訂收購訂單,不管年景如何、糧食價格如何、產量如何,都以同樣標準保底。
有了土地托管,農戶不僅成了“甩手掌柜”,掙的錢還比以前多了。大李莊村黨支部書記徐中明說:“村集體流轉的700畝地全交給公司托管,一年能給村里帶來超過20萬元的收入。”
打鐵還需自身硬。為了緊跟時代步伐,張銀壘聘請了多名省、市農業技術專家當顧問,還成立了4個專業服務團隊,配套大型拖拉機、自走式植保機、聯合收割機等大型農業機具200余臺(套)。憑借科學種田和專業化團隊,張銀壘迅速成為當地有名的“新農人”。
“今年,我們要繼續擴大規模,并且計劃在流轉土地和統一提供種子技術化肥的同時,培訓村民成為農機手參與田間管理,為他們再增加一份收入。”張銀壘又謀劃起了新“招式”。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