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水利廳:強化項目集中評審 優化水利營商環境
福建省水利廳貫徹落實“放管服”改革部署,按照“減材料、減環節、減流程、減時限”要求,堅持“科學、規范、高效、廉潔”集中評審管理,優化提升水利營商環境,確保項目建設確有需要、生態安全、可以持續,2021年以來共完成重點項目評審23項,累計優化工程投資31億元。
強化科學評審,提高政府投資效益
堅持安全生態結合。在確保安全前提下,以修復河湖水生態系統為主,兼顧控源活水、景觀文化建設,如在木蘭溪下游水生態修復與治理項目評審中,聚焦打造“生態文明的木蘭溪樣本”進行反復論證,項目投資由33.4億元優化為29.9億元。
堅持全域一體統籌。著眼全流域,統籌全要素,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如在金門供水水源保障總體方案評審中,從系統性、全局性角度進行充分論證,在構建雙通道保障供水安全前提下,實現了應急水量、正常蓄水位、壩體加高規模“三下降”的效果,節約投資2.3億元。
堅持安全經濟并重。認真復核工程標準、規模等主要指標,從深度、質量、安全等方面認真評審,如九龍江北溪引水閘改建工程可行性研究,通過優化水閘改建方案、工程布置等,節約投資4.5億元。
強化規范評審,提升行政審批公信力
規范評審流程。制定“中介服務機構需知”,為報件單位提供精準告知服務,解決了報件流程不明晰、操作規范不統一等問題,實現了從“多趟跑”到“最多跑一趟”的轉變,推進“最多跑一趟”到“一趟不用跑”的水利加速度。目前,省級水行政許可“一趟不用跑”事項占比83.64%,平均跑動次數0.18,其中即辦件比占47.3%,“全程網辦”事項占比65.45%。
規范中介行為。制定《福建省省級水行政審批項目中介服務質量評價實施細則(暫行)》及各類項目成果技術評分表20余種,執行項目設計報告評分制、計時制,質量良好加分、差則扣分,評價結果與水利工程交易掛鉤,倒逼中介機構提高服務質量和效率,實現了評審“零延時”“零積壓”。
規范專家行為。編寫了規劃、可研、初設階段技術評審要點,16類水利項目評審意見標準化模板,匯編相關文件32項。每年定期舉辦水利項目評審培訓,重點學習相關法律法規規章、規程規范導則、水利工程建設標準強制性條文等,2021年以來全省累計舉辦培訓2場次,參訓人員210人次。
強化高效評審,提供評審便捷服務
壓減評審環節,重塑評審流程,實現評審業務“瘦身”效果。
一是減環節,推行“極簡審”。對“水工程建設規劃同意書”“河道管理范圍內建設項目工程建設方案”“非防洪建設項目洪水影響評價報告”“國家基本水文測站上下游建設影響水文監測工程”4個子項報告進行合并評審,全流程審批時限由改革前平均160個工作日壓縮至60個工作日,平均辦理時限50個工作日,壓減63%。在全省各類經濟開發區、工業園區等,以及縣級以上政府確定的產業區域,推行水土保持方案、洪水影響、水資源論證區域評估“三評合一、一次審查、一次審批”模式,全省已有60多個區域實行區域評估、多評合一審查審批,成果實現“一次編制、全域共享”。
二是壓時限,實現“快速審”。以保證評審質量為前提,以規范評審流程為基礎,制定評審項目進度表,合理精簡預審、踏勘、評審、審后修改、報批等各環節時限,及時打通“中梗阻”,重大水利項目從受理到批復全流程由原先平均25個工作日壓減至15個,評審時限壓縮比例達40%。
三是穩推進,推行“線上審”。堅持防疫不松懈、審批不降速、服務不打烊,創新推廣視頻會議、函審、網評等先進快捷評審方式,全力推進各類水利項目加速落地。如通過現場航拍,解決了線性工程線路長、現場踏勘用時長的問題,變“現場踏勘”為“線上踏勘”;通過視頻會議,變“見面評審”為“線上評審”,僅2021年就組織了40多場,既避免了疫情傳播等風險,又實現了會議差旅“零成本”。
強化廉潔評審,營造良好服務形象
緊扣事項精簡、流程優化、效能提升三大核心任務,強化全程監管,筑牢廉潔防線,確保評審工作公平公正。
一是建立“雙隨機”抽查機制。制定《水利建設市場主體監管“雙隨機、一公開”檢查工作年度計劃》,對社會關注度高、風險等級高、投訴問題多的單位實施重點監管,2021年完成了20家水利建設市場主體檢查,營造了水利行業“誠信為榮、失信可恥”的良好市場競爭氛圍。
二是健全約束和懲戒失信行為機制。按照法律法規和相關規范、標準,嚴格監督中介服務機構,2021年對3家設計單位進行了通報提醒,以通報問題為戒,促進中介服務機構自覺依法規范設計行為,報告編制質量、報告修改效率、資質及報告登載人員符合性等顯著提升。
三是完善廉政評審制度。修訂《關于在技術評審工作中加強廉政建設的規定》,評審有關人員按項目簽署《廉政承諾書》,駐廳紀檢監察組、廳行政審批處加大監管力度,排查廉政風險,暢通監督渠道,及時處置群眾反映問題,實現評審工作“零差評”,評審行為“零違紀”。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