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農村教育發展新路子
在左云縣的山溝溝里,瑯瑯讀書聲,驅趕著山鄉的寂寥,推動著文明的腳步,拔掉了窮“根”,牽引著窮鄉僻壤一步步走向富裕繁榮……“草根教育家”馬文有帶領左云綜合技術學校的一群人,在這里蹚出一條農村教育發展新路子。
老百姓——
先有學校,后有山鄉的熱鬧
1962年秋,剛從原晉北師專畢業的馬文有背著行囊,順著曲折盤旋的羊腸小道,來到了左云縣井兒溝。位于石板坡上的村小學由一座古廟改建,院子里雜草叢生,門窗上橫七豎八釘著木板,教室里泥巴做的桌子椅子東倒西歪,一股霉味撲面而來……
令馬文有心急火燎的是,開學了,前來讀書的孩子寥寥無幾。他開始走村串戶說服家長讓孩子讀書。那一次,他掏空口袋,費盡口舌,總算把十幾個孩子“拽”到了學?!,槵樧x書聲,點亮了這個小山村文明與發展的“星星之火”。
“先讓娃娃們有吃的,填飽肚子再讀書。”師生們在古廟后的荒山上開墾出地,種山藥、蔬菜,免費給孩子們吃。學校里有吃的,來讀書的多了起來。
三載時光過去,因居住分散,孩子們上學要翻山越嶺,走很長的路,要住校,破廟難以容納。已擔任校長的馬文有靈機一動,瞄上了一個廢棄糧油加工廠,很快,師生們一齊動手整修,用勤工儉學積攢的錢,建成了當時左云縣第一所最漂亮的農村中學。后校舍坍塌,師生們又掄開镢頭,建起了占地2畝、可容納400余名學生的新校,吸引了周圍十鄉八里的中學生前來就讀。
后來,師生們又用滾雪球的辦法,建起了占地200畝的學校,更名為左云縣職業技術學校,小學、初中、職教都有。農民夜校也開了起來。周圍人氣越來越旺?!跋扔辛诉@所學校,后有了周圍村莊的熱鬧?!崩习傩障沧套痰卣f。
馬文有——
農村發展需要各類人才
“讓娃娃好好讀書,長大了離開這個窮山溝,到山外混出個模樣來?!鄙鲜兰o70年代,山里人對孩子還只有這一個盼頭。但讓他們不解的是,學校后面的山坡上,悄悄冒出個“學農基地”,里面長起高粱、蕎麥、胡麻、山藥蛋……
那個畢業于某農業學校的赫嘉夫老師,一有空閑就帶領娃娃們又耕又刨,美其名曰:科學種田。引進的先進麥種畝產達到450多公斤,脫毒馬鈴薯畝產達到3700多公斤,師生們甚至搞起植樹造林實驗。利用課余時間,每個班級種起一塊試驗田、一方樹林、一片花草,還有學汽車駕駛的、學獸醫的等。這引來一片質疑:這樣下去,娃娃們長大了還是當鄉巴佬,書讀不讀還不是一個樣?
但馬文有心里有底:“咱山里人為什么窮?根子在腦子里沒有文化。要挖掉窮根,不光是培養幾個能走出山外的大學生,更要緊的是讓眾多娃娃學到‘科學致富’的本領,成為咱山里需要的各行各業的人才,才能把家鄉建設好!”馬文有橫下一條心,在初中滲透進技術教育,山鄉發展需要什么樣的知識,學校就開什么樣的課、培養什么樣的人才,先后開設了經營管理、煤礦測繪、機電、農技、幼師、計算機等十幾個專業。
專家——
教育承擔起驅除愚昧和貧困的時代重任
出乎鄉親們的意料,學校里培養的學生成了“香餑餑”,全縣各鄉各鎮都來爭著“搶”人才。山里人驚奇的眼睛越睜越大,慢慢地明白了其中的理兒。
娃娃李永財在山溝溝里鼓搗起“京奧農業科技公司”,繁育出83個新品種,為父老鄉親無償贈送優良種子8萬公斤,還把種薯玩出了“花樣”,搞研發、繁育、營銷、儲藏一體化,引得周圍的村子全跟著種薯,鄉親們的腰包也漸漸鼓了起來。農民劉拴平從小家中就窮得叮當響,他在校學會了汽車修理,畢業后辦起一個修理廠,干得紅紅火火,還帶著弟弟妹妹一起改變了命運,10年后成了省里的“十佳創業之星”。
半個世紀以來,“石板坡”共培養各類人才5.2萬名,有的成為技術能人、商界精英、農民致富帶頭人,有的當了人民教師、醫生、公務員……左云縣店灣、水窯等周邊鄉鎮的干部、企業管理人員和技術骨干,80%以上是這里的畢業生。
看到了知識的價值,人們如夢初醒,漸漸認可了“石板坡”,紛紛把家搬到了學校附近,1984年9月,店灣鎮政府也設在了這里;到左云縣的客人,總要到“石板坡”看看,領略一番這個山鄉發展的“支點”。店灣鎮成了聞名山西的“小康鄉鎮”。2011年,馬文有又將目光投向十里河畔,投資2.5億元,占地215畝的現代化學校如今已巍然挺立,與大城市的學校相比也毫不遜色。集農、科、教、文于一體的“毛皂圣天萬畝現代農業示范園”也啟動起來……
獲得“全國特級教師”“全國優秀教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等108項榮譽,并多次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接見的馬文有還在教育路上奮斗,他說,要把這里建成當地農村發展的“動力源”“發動機”,向社會發展源源不斷地輸送“發展活力”。(李林霞)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