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華成浙江個體工商戶首超百萬地級市
在金華這片創業熱土上,市場主體發展再次取得歷史性突破。
記者3月29日從金華市市場監管局了解到,截至3月28日,金華全市累計在冊市場主體已達146.78萬戶,位居浙江第二,其中個體工商戶100.7萬戶,同比增長12.17%,數量居浙江第一。金華為浙江省內個體工商戶總數首超百萬的地級市。
近年來,金華深入開展商事登記制度改革,不斷簡政放權,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充分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市場主體保持快速增長。
主要增長點在金華金義黃金主軸
3月15日,金華市金東區某廣告制作部負責人杜小俊領到營業執照,這是金華第100萬份個體工商戶營業執照。
這100萬戶個體工商戶是怎么個情況?市場監管部門給出一組數據,可以給他們的基因畫像——
從地域分布來看,100萬個體工商戶中,金華義烏占56.61%,金華市本級占11.42%,金華東陽、永康分別占9.36%、8.70%。從數據分布不難看出,金華個體經濟活力的主要增長點集中在金義黃金主軸上。
從行業分布來看,批發、零售業個體工商戶約占69%,其次是制造業和住宿餐飲行業。這說明金華個體工商戶以商貿流通和服務民生消費為主,小商鋪里藏著事關百姓生計、生活的大賬本,是改善民生、助力共富的廣泛基礎。
從注冊的時間維度來看,2000年前注冊的個體工商戶19.93萬戶,2000年—2010年注冊的個體工商戶50.03萬戶,2010年至今注冊的個體工商戶高達146.83萬戶(當然,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已經注銷)。這一時間軸上的增長深刻反映了金華營商環境的持續優化,進而不斷激活市場主體活力。
從貢獻程度來看,根據2021年上報的年報數據,金華個體工商戶解決就業人口234.3萬,約占全市2021年常住人口(712萬)的34%,個體經濟就業穩定器作用進一步凸顯。
便民親商政策賦能民營經濟
作為激活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一池春水”,個體工商戶在繁榮經濟、穩定就業、促進創新、方便群眾生活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個體工商戶的大量激增,離不開金華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的一系列舉措。”金華市市場監管局相關負責人說,個體工商戶能夠迎來蓬勃發展的新時代,首先離不開金華濃厚的創業創新文化,一代代金華人前赴后繼的接續努力,從“雞毛換糖”到無中生有,從千山萬水到千方百計,人民始終是經濟發展的主力軍。
前幾天,金華金磐開發區一家電維修經營部負責人徐田土經過簡單的線上操作,很快拿到營業執照,“只需簽字蓋章就可當場拿證,手續簡便,全程像網購一樣簡單。”
近年來,金華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在浙江乃至全國率先開展“全程電子化登記”改革,推進“企業開辦零見面”改革、探索“證照分離”改革,有效降低市場主體準入門檻,大大提升辦事辦證便利度,持續激發創業創新活力。目前,金華每天新注冊個體工商戶約有1500家左右。
精準減負有效降低個體工商戶的經營成本。金華相繼出臺、落實包括減免征收增值稅、個人所得稅,減免社保單位費用,擴大個體工商戶創業擔保貸款和貼息規模,對入園個體工商戶房租“先交后補”,實施電力接入工程優惠政策等一系列政策,每年的精準減負金額高達200多億元。
為強化對個體工商戶的全方位、多維度培育,金華還出臺浙江首個《個體工商培育庫管理辦法》,上線集黨建、融資、培訓、供需發布一體的“幫幫快服”平臺。平臺自2021年8月上線以來,共對接2427戶個體工商戶,預授信金額達10.6億元。與此同時,為有效緩解就業壓力,提高個體從業者勞動技能,市場監管等部門牽頭大力開展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職業技能培訓,同時加大金融幫扶力度。截至2021年底,金華市普惠小微個體貸款716.89億元,同比增速26.76%,高于全市各項貸款平均增速10.97個百分點。小微個體貸款余額3340.75億元,高于各項貸款增速4.92個百分點。
持續推動個體工商戶高質量發展
個體工商戶是支撐起金華民營經濟發展的百萬“螞蟻雄兵”,雖然他們不一定代表最先進和最新的技術,卻一定最密切地關系著民生,也是金華推進共同富裕最大的助力與支撐。
受疫情反復、消費低迷、成本上漲、平臺擴張擠壓等因素影響,個體工商戶發展面臨諸多不確定性。為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和社會創造力,金華制定出臺《金華市推進中小企業和個體工商戶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聚焦中小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在市場主體擴面、賦能等方面,以市場主體高質量發展來推動壯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讓人民群眾獲得更多幸福感安全感認同感。
為建立完善針對個體工商戶的幫扶體系,堅定個體工商戶發展信心,市場監管部門牽頭建立“個體工商戶聯席會議制度”,比如在極簡審批方面,全力推進“準入準營”一件事改革,試點商事主體登記確認制改革,積極培育一批個體工商戶職業技能培訓基地,拓展技能提升項目制培訓。同時,在金融賦能方面,擴大普惠金融覆蓋面,繼續升級完善個體工商戶精準幫扶數字化平臺,降低中小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綜合融資成本。協調落實減稅降費各項優惠政策,進一步為市場主體減負紓困、激發市場活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