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濟南:聚力打造全國首個“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
草木蔓發,春山可望。自去年底獲批全國首個“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以來,山東省濟南市全面啟動試驗區建設,緊緊圍繞“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加快建立完善覆蓋科技創新全周期的金融生態鏈,試驗區建設實現穩健起步。觸目所及,已是春意盎然。
健全推進機制 完善配套政策
建立統籌領導機制。在山東省、濟南市兩級成立領導小組加強對試驗區建設重大事項的總體謀劃、統籌協調和整體推進,構建起了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其他領導配合抓、各部門合力推進的工作格局。為確保試驗區建設各項任務能夠落地和執行,對照《總體方案》提出的總體目標以及7個方面、21項重點任務,逐條逐項進行細化分解,起草了《山東省濟南市建設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實施意見》,提出了39項具有針對性、可操作性的具體落實措施。同時,在濟南市級層面起草了《山東省濟南市建設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實施方案》,對試驗區建設各項重點任務進行再細化、再量化,初步歸納梳理出131個重點項目,分解落實到17個責任主體,舉全市之力推進試驗區建設。
聚焦試點任務 實現重點突破
優化科創信貸政策環境。積極開展科創企業便捷獲得信貸專項行動,探索金融支持科技創新的有效路徑和服務模式。制定科創企業信貸支持10條措施、完善知識產權質押貸款風險補償和貼息等政策,構建金融支持科技創新的政策體系。加大對人才創新創業金融支持,制定出臺《濟南市金融支持人才創業創新實施意見(試行)》,推出“投、貸、融、保、擔”等一攬子支持人才創業創新舉措,構建系統、多元的金融支持人才政策體系。構建全鏈條式科創金融服務。區內科技金融大廈圍繞“評、保、貸、投、易”五大環節,選擇性引入評估、擔保、貸款、投資、交易等7大類機構40余家,致力于打造五位一體服務體系的外部閉環,形成了涵蓋“政產學研金服用”全要素的科創企業全生命周期金融生態服務系統。積極打造科技成果轉化平臺,推進駐濟高校、科研院所、新型研發機構、創新創業共同體共建濟南科技成果轉化生態體系,打造濟南科技成果轉化“1(技術成果交易中心)+6(科技成果評估評價服務、掛牌交易服務、知識產權服務、科技金融服務、園區落地服務、技術經紀業態培育)+N(N家駐濟高校)”平臺服務體系,推動高校、科研院所優質資源與產業深度融合,打通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科研成果向企業輸出的科技成果轉化通道。積極推進目標規模62億元的中科院(濟南)科創城產業基金設立工作,加快推動以集聚中科院高端創新資源為主,集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科技成果轉化于一體的中科院(濟南)科創城建設,助力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在濟南市落地轉化。加大對科創企業直接融資支持。結合濟南市產業基礎和產業鏈發展特點,聯合省引導基金先后設立10億元的濟南民營企業投資基金和10億元的山東中小企業上市發展基金,聚焦全市企業轉型升級和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重點投向高成長性和初創期高科技企業,為不同發展階段的企業提供全面資金支持。
突出特色 實現金融科技賦能科創金融
依托大數據平臺建成統一的政務區塊鏈平臺“泉城鏈”,首創“政府數據上鏈+個人鏈上授權+金融機構鏈上使用+全程追溯監管”的政務數據可信共享新模式,有效解決了個人、企業與銀行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目前,“泉城鏈”平臺已推廣應用至40余家駐濟金融機構,累計發放貸款近1.6萬筆、48.9億元。山東高速通匯資本自主研發“通匯數科供應鏈票據科技平臺”并正式獲得上海票據交易所供應鏈票據平臺“直連接入機構資格”,是全國18家獲批資格的機構里唯一一家地方國資背景的接入機構。初步探索科創金融統計標準框架。針對科創金融統計制度缺失現狀,依托山東省廣義信貸標準化信息系統,探索建立統計與問卷相結合、月報和季報相補充、固定與靈活兼備的科創金融統計監測框架,在此基礎上,實現對濟南市科創金融數據的試統計,較好展示了總量與結構化信息。隨著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建設任務措施的逐步落地,濟南市與科創企業發展相匹配的科創金融產業體系逐步完善,助力全市科技創新水平不斷提升。(申斐)
(責編:聶俊穹、邢曼華)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