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關注】以改革創新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摘要
黃河流域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屏障和重要的經濟地帶,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019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明確要求,要著力加強生態保護治理,保障黃河長治久安,促進全流域高質量發展,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山西是黃河流域重要省份,又是革命老區,為新中國建設、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2020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西期間,要求我們抓好“兩山七河一流域”生態修復治理,扎實實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推動山西沿黃地區在保護中開發、開發中保護。
為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實施,2020年國家相關部委編制《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2021—2035年)》,將黃河重點生態區作為“三區四帶”重要生態系統之一統籌推進。山西省委、省政府緊緊抓住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機遇,大力開展“兩山七河一流域”生態保護和修復,全面建立和推行“河長制”“湖長制”“林長制”,不斷加強生態保護修復力度,區域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山西代表團提交全團建議,建議進一步加大對我省造林綠化的支持力度,引導黃河流域省份開展省級橫向補償機制探索及建立,建立生態補償法治體系等,以改革創新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案由
“十三五”以來山西省黃河流域林草生態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但森林面積在黃河流域9省排名中仍然靠后。為了進一步加快區域綠化步伐,努力打造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要實驗區,深度服務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我省提出實施“三年綠化三晉”行動,力爭到2023年全省實現基本綠化,其中沿黃區域率先綠化。截至2021年底,我省尚有可造林地700多萬畝,但全省各級各類資金每年僅夠安排造林130多萬畝,實現既定目標任務艱巨。
長期以來,山西省人工造林面積大、造林保存率偏低、覆蓋率增長慢。一方面是林牧矛盾突出。近年來我省營造林綜合核查結果顯示,新造林失敗面積中一半以上是由牛羊啃食造成。另一方面是后期撫育管護資金不足?,F有造林投入只能維持當年造林和三年內的管護,造林三年驗收后,絕大部分新造林地因管護資金缺乏,得不到全覆蓋持續性管護,造成年度越久遠造林保存率越低的困局。
目前我省森林質量尚待提高,水土流失情況仍待緩解,總體生態環境狀況依然脆弱,開展生態保護與修復的任務十分艱巨。同時,生態建設需要持續不斷且穩定增長的資金投入,對于經濟發展水平相對滯后的山西,僅憑一省之力顯然難以承擔生態建設及維護的高額成本。如我省劃定的5600萬畝永久性生態公益林,其區域范圍內被嚴格限制開發,除中央森林生態效益補償資金外,山西省財政每年另投入超1億元用于永久性生態公益林的補償補助,但集體生態公益林每畝每年16元、國有生態公益林每畝每年10元的補償標準明顯偏低,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嚴重不相適應,難以達到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
建議
建議國家進一步加大對我省造林綠化的支持力度,在現有任務基礎上,增加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任務量,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示范和國土綠化試點示范等項目給予傾斜,支持我省實施好林草區域性系統治理,如期完成基本綠化目標。
未成林是森林后備資源,需要長期管護和及時補植補造,才能確保成林。建議國家增列未成林管護項目資金,用于未成林管護撫育和補植補造,引導帶動各地加大投入力度。此外,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科學綠化的指導意見》“要對新造幼林地進行封山育林”要求,將新造林納入封山育林工程范疇,有效化解林牧矛盾,切實提高造林成活成林率。
建議由國家層面組織領導,按照“成本共擔、效益共享、合作共治”的原則,由中央設立引導獎勵資金,引導黃河流域省份開展省級橫向補償機制探索及建立,按照“早建早補、早建多補”的原則,對黃河流域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突出、橫向補償機制建設推進較快的省份予以資金激勵,通過運用經濟杠桿撬動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推進沿黃省份開展上下游生態補償協商,整合生態補償資金和資源,形成合力,進一步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建議加強生態資源監測體系建設,在全國范圍內開展持續性、系統性的環境動態變化監測,為開展生態價值評價提供堅實的基礎數據支撐。加大資源環境價值評價體系、生態環境保護標準體系研究力度,科學制定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價值的量化評價方法,為上下游地區開展橫向生態補償、明確補償標準提供合法合理的、公平的、可操作的依據。
建議建立生態補償法治體系,從法治層面落實生態補償責任和各生態主體的義務,明確上下游省份承擔保護生態環境的責任及通過生態環境保護帶來利益的權利,為爭取地區間橫向生態補償及補償機制的規范化運作提供法律依據和法律保障,讓生態補償制度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記者閆書敏)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