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水下森林”初長成 一汪清水映歡顏
盡管天空飄著細雨,舟山普陀山司基畈河上,河道保潔員仍在辛勤工作著,打撈水面漂浮物,保護水生態環境……守護一汪碧綠的清水,已成為普陀山人的習慣。
河道保潔員在司基畈河上打撈水面漂浮物。人民網 章勇濤攝
問渠哪得清如許?尤其在這海島之上,徑流少、無源頭活水,治理污水相比陸地更是難上許多。
細看司基畈河底,才發現這里生長著一片片“水下森林”。“我們在普陀山構建了‘食藻蟲一水下森林一水生動物微生物群落’生態共生系統,推出一種能形成水體自循環、無二次污染的快速治水模式,再現封閉水域水活力。”普陀山鎮黨建工作辦公室紀委副書記蔣磊介紹,投入的“食藻蟲”可以有效攝食消化藍藻等藻類,同步產生弱酸性排泄物,抑制水藻生長,增加水體透明度,使得光照直射水底,促進水體底部沉水植物生長;水中種植的沉水植物不僅可以吸附水體富營養物質,以凈化水質、分解水底泥土中的污染物、清除淤泥,還可以通過光合作用釋放氧氣,增加水體含氧量;最后,在生態系統修復的基礎上,投放蝦類、魚類、貝類、蟲類等水生動物,通過蟲控藻、魚食蟲等,恢復完整的“水下森林”生態鏈,形成健康的自我循環、自我平衡的水體環境,徹底讓水“活”起來。
“以前大家生活產生的污水都直接排到河里,河水又臭又渾,路過都要捂著鼻子。但現在,河水清澈見底,配上岸邊的片片桃花,形成了一片美景。”司基畈河的變化,讓周邊住戶和商戶們紛紛拍手叫好。不僅如此,周邊的居民們也當起了“河長”,對水環境格外關心,“河面上哪怕只有一點垃圾,大家都會立刻把它撈上來。如果自己力不能及,也會馬上聯系保潔員清理。”村民說道。
“食藻蟲一水下森林一水生動物微生物群落”生態共生系統,不僅使河道水質得到較好的改善,治理效益也非常經濟有效。“這一治理方式不需要配套建設建筑物、堤岸、土方開挖、管網濕地等配套投入,只需要按照每平方水域投放80毫升的‘食藻蟲’,種植35株的沉水植物,按需增設增氧曝氣系統,就可以建立生態可循環的系統。治理成本約每平方米140元。”蔣磊說,后期維護時,也只需定時檢查清理曝氣設備、定時補充水草、防范外來物種即可。
如今,這一生態的治水方式已經在全市推廣,舟山多地河道都已構建起“水下森林”生態系統,相關水體再無藍藻、綠藻污染出現,透明度顯著增加,無渾濁,在1.5米的水深范圍內清澈見底,呈現出“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新面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