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新時代山西紀檢監察工作高質量發展】持續深化糾治“四風” 不斷充盈新風正氣
“晉城市城區區委常委、副區長連陸軍違規接受可能影響公正執行公務的宴請”“陽泉市第十二中學校原副校長劉滟違規收受禮品、違規接受宴請和旅游安排”“臨汾市建筑規劃設計院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小紅違規發放津補貼”……
2021年9月15日,在中秋節國慶節即將到來之際,省紀委監委連續曝光了3批查處的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典型問題。緊隨其后,太原、臨汾、晉中、運城、呂梁、忻州等市相繼通報,形成了震懾作用。2021年,省紀委監委公開曝光13批65起典型問題,持續釋放了對“四風”問題毫不放松一抓到底的強烈信號。
緊盯節點是我省狠剎“四風”的一條重要經驗。在這些案例中,有的違規收受禮品禮金,有的公款吃喝,有的失職失責,這些干部沒有把中央八項規定精神作為必須嚴格落實的鐵規矩、硬杠杠,突破了正確的做人底線、行事原則和用權規矩,最終受到黨紀國法制裁,成為反面教材。
一年來,我省各級紀檢監察機關發揚釘釘子精神,一個節點一個節點抓,一錘接著一錘敲,緊盯節日期間易發的“四風”問題,精準監督、創新監督,發信號、出重拳、用狠勁,打好節日糾“四風”的主動仗,決不讓不正之風反彈回潮。對于那些不收斂、不收手,變換花樣收送禮品等問題,露頭就打,絕不姑息,決不讓歪風邪氣重新抬頭。
各級紀檢監察機關聚焦關鍵部門、關鍵環節、關鍵崗位,通過一個個案件、一項項整治、一次次監督,持續凈化基層政治生態。洪洞縣紀委監委既緊盯公款吃喝、餐飲浪費等老問題,又靶向整治收受電子紅包、私車公養等隱形變異問題,深挖細查,防止老問題復燃、新問題萌發、小問題坐大;偏關縣紀委監委聯合公安、稅務、市場監督管理局等部門成立專項監督檢查組,到部分單位檢查節假日值班情況、公車定點封存、干部職工福利獎金發放等情況;大同市新榮區紀委監委向各鄉鎮紀委、各派駐紀檢監察組下發《關于做好中秋國慶期間作風建設監督執紀問責工作的通知》,要求緊盯餐飲浪費等問題開展監督檢查……
在全省上下持之以恒、馳而不息糾治“四風”的高壓態勢下,反“四風”已成為廣泛共識,違規公款消費問題逐漸銷聲匿跡,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呈現“過街老鼠、人人喊打”之勢,面上的“四風”問題得到較好遏制,新風正氣日漸濃厚。
但是,“四風”頑疾具有頑固性和反復性,持續高壓之下,個別人心存僥幸,“四風”問題穿上“隱身衣”,躲進“青紗帳”,打起“游擊戰”。各級紀檢監察機關時刻保持清醒頭腦,永遠吹響沖鋒號,通過嚴肅執紀,鐵面問責,形成震懾,讓心存僥幸者沒有膽量觸碰“高壓線”。
一年來,全省紀檢監察機關始終從政治上認識和破除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緊盯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及省委重要舉措貫徹落實情況,緊盯惠及人民、服務群眾各項政策措施的執行落實,緊盯能源保供、救災重建、環境保護等重點任務的推進落實,堅決整治貫徹落實中打折扣、做選擇、搞變通以及“一刀切”“層層加碼”等問題,深入整治“文山會海”、督查檢查考核過多過頻等問題。全省查處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842個,批評教育幫助和處理1471人,處分1098人。
一年來,全省紀檢監察機關始終保持對享樂奢靡之風頑固性、反復性、長期性的清醒認識,緊盯重要節點和關鍵少數,深入調查“奢華月餅”問題,扎實開展居民小區隱蔽吃喝問題和國有企業制度建設執行情況“回頭看”,深挖細查“年底突擊花錢”“天價茶”“天價煙”等背后的享樂奢靡問題,嚴防狠剎換屆之年可能出現的違規吃喝、送禮等歪風,督促清理規范違規發放公務員工資津貼補貼問題,鞏固領導干部違規入股企業專項治理成果。全省查處享樂主義、奢靡之風問題2152個,批評教育幫助和處理3133人,處分2341人。
糾治“四風”,必須持之以恒,久久為功。省紀委監委始終保持糾樹并舉、標本兼治的工作力度,在建立健全破立并舉、常態長效制度機制上下功夫,健全完善統籌協調、分析研判、信息共享和督促檢查工作機制,將發現和查處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問題納入監督檢查、巡視巡察、審查調查工作重點并制定量紀指引,督促相關單位修訂完善制度、加強教育引導,推動形成習慣、化風成俗。
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絕不能有松口氣、歇歇腳的想法。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深刻總結長期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的作風建設取得的顯著成效和成功經驗,指出“全面從嚴治黨必須從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作風問題抓起”。十九屆中央紀委六次全會強調,要加固中央八項規定的堤壩,鍥而不舍糾“四風”樹新風。
全省紀檢監察機關和廣大紀檢監察干部將堅守以人民為中心的政治立場,篤定“越是艱險越向前”的決心,保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毫不松懈糾治“四風”,讓求真務實的新風正氣不斷充盈,擔當干事的精氣神更加高揚,不斷促進社會公平正義需要,給人民群眾帶來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記者楊文俊)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