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鍛造“實”力 把實體經濟作為主攻方向
6個集群入圍先進制造業集群“國家隊”,數量全國第一;前11月,制造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居全國第一;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兩化融合發展水平連續七年保持全國第一……過去一年,江蘇全省上下加快構建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自主可控的現代產業體系,實體經濟的優勢更為明顯,競爭力更為強勁,用一個個“第一”展現了實實在在的硬實力。
集聚“實”力,以集群厚植實體經濟優勢
2021年前三季度,江蘇制造業增加值超過3萬億元,同比增長14.2%,占經濟總量比重達35.8%;1-11月,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3.5%,兩年平均增長9.3%。
數據提升的背后,是江蘇各地穩扎穩打聚力打造制造強省、厚植實體經濟優勢——
在蘇南,計劃用3年為全市1.2萬家規上工業企業提供“智能診斷方案”的蘇州等地,通過政府推動技改,以數字轉型創新發展做強制造業;在蘇中,如東、海安、通州、如皋、海門、啟東這南通“六子”,2021年前8個月工業用電同比增速均超20%;而在工業基礎相對薄弱的蘇北,45個南北合建園區成為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排頭兵”,未來將通過省級平臺統籌,在區域協調發展上進行更深層面的合作探索。
我省制造業規模占全國1/8、全球3%左右,產業門類齊全、配套能力強,這是江蘇的底氣所在。家底雖厚,如何“化零為整”?打造優勢產業集群,成為增強產業整體競爭力的重要舉措。
2021年3月底,工信部“先進制造業集群決賽”優勝名單公布,無錫市物聯網,南京市軟件和信息服務、新型電力(智能電網)裝備,蘇州市納米新材料,徐州市工程機械,常州市新型碳材料6個先進制造業集群躋身“國家隊”,成為在疫情沖擊、全球產業鏈重構的背景下,江蘇制造做強優勢、精準發力的“集團軍”。
2021年8月印發的江蘇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規劃中,明確“十四五”期間圍繞16個先進制造業集群和64個細分產業領域,推動全產業鏈優化升級,其中,作為我省傳統優勢產業集群,新型電力和新能源裝備集群成為最有可能率先實現綜合實力“國際領先”的集群。
南京市工信局局長葉榮生介紹,通過“集團作戰”代替“單打獨斗”,南京智能電網產品市場占有率領先全國,二次設備及控制系統的制造業收入規模居全國首位,高壓繼電保護設備國內市場占有率達80%,省、地級電網調度自動化系統及設備國內市場占有率分別超90%、40%,真正實現了“集群聚力”。
創“新”實干,增強產業鏈供應鏈韌性
回首2021年,我省經濟發展面臨的困難和挑戰明顯增多。特別是穩定產業鏈供應鏈面臨較大壓力,部分行業被“卡脖子”,“芯荒”“柜荒”等問題較為突出,很多企業“等米下鍋”。大宗商品價格仍在高位,中下游企業成本明顯上升、利潤空間受到很大擠壓……難,成為許多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的普遍感受。
經濟底盤越堅實,抗風險能力才能越強大。實體經濟是江蘇經濟迎難奮進、錨定高質量航線的“主心骨”,瞄準產業鏈薄弱環節進行產業基礎再造,構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產業體系,成為應對供應鏈安全風險的關鍵。
補鏈提升,要有的放矢。省第十四次黨代會報告提到,“進一步增強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和競爭力”。過去一年,在強鏈補鏈的過程中,龍頭企業、鏈主企業是“聚合中心”,中小企業則是“關鍵節點”。2021年11月15日,北交所首批亮相的81家上市公司中,江蘇12家創新企業率先登陸,數量全國第一,成為我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的縮影。截至去年底,全省中小企業數量超360萬家,其中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85家,后備資源充裕,通過多年深耕,我省已初步建立“小巨人”集團競爭優勢。
正本清源,各地將更多資源和資金源源不斷投入到產業鏈躍升中。南京市地方金融監管局副局長劉云松介紹,南京一邊建立100家“專精特新”擬上市企業培育庫,推動更多的獨角獸企業、瞪羚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登陸北交所等資本市場,一邊通過專項行動促進產業鏈供應鏈“鏈主”企業提升。
隨著不斷推動技術水平進步、加速拉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江蘇實體經濟“骨骼”正愈發強健。“必須聚焦關鍵技術,用創新把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省工信廳技術創新處負責人介紹,2021年是我省“產業強鏈”三年行動計劃的第一年,省工信廳以先進制造業50條重點產業鏈為主攻方向,新認定省級企業技術中心497家,支持企業在產業鏈重點領域完成對技術熟化、中試驗證、批量生產等工程化階段瓶頸持續創新攻關,對關鍵核心技術(裝備)項目遴選出60家“揭榜”攻關企業。眼下,50條重點產業鏈營收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比重已達50%以上。
聚“鏈”創“新”已輻射更廣的區域。2021年5月28日,江蘇、浙江、安徽、上海簽訂《聯合開展長三角產業鏈補鏈固鏈強鏈行動合作協議》,三省一市分別牽頭組建長三角集成電路、生物醫藥、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產業鏈聯盟,一條條產業鏈在地理意義上的延長,正換來物理上的“質變”。
去“虛”務實,加速動能接續轉換
在實體經濟的“巨樹”蔭蔽下,江蘇的數字經濟規模也成長到“4萬億級”體量。省第十四次黨代會明確要求:要加強數字經濟與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的深度融合;要把數字經濟作為江蘇轉型發展的關鍵增量;要打造全國數字經濟創新發展新高地。
實踐證明,加快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可以更好提升實體經濟的發展韌性與創新能力。特別是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數據從虛擬、概念中“脫身”,越來越清晰地走進、滲入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宅經濟、云辦公、在線醫療、VR文旅……數字化已然成為各個產業的“必選項”。
“數字經濟是轉型發展的新賽道,它已經實質性地參與實體經濟,并且開始創造巨大的經濟價值。”波司登集團公司董事局主席兼總裁高德康說,通過多年數智化改造,讓企業在2021年找到更多業務“增長點”,實現營收、純利雙增長。當前,企業工廠從自動裁剪、零件縫制、自動充絨、吊掛組裝、自動分揀,到出廠、物流已實現全過程的數字化,顧客按需求“個人定制”自己的羽絨服,從設計到生產只需15天。
在江蘇,產業與數字是一場“雙向奔赴”——數字化是傳統產業的“自主選擇”,服務產業也是數字企業的“發展主線”。無錫英領之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作為專注于增強現實的科技型公司,將自主研發的VR技術向傳統行業融合,推出“AR+汽車、工業、醫療、物流”等一站式定制解決方案。“當前階段,數字技術應更加務實,緊扣賦能實業這個關鍵,發揮數字技術對經濟發展的放大、疊加和倍增作用。”公司CEO黃陽之說。
放眼全省,“智改數轉”正給制造業帶來生機活力,也為地區產業經濟注入“新動能”。南京的集成電路和軟件產業、無錫的車聯網、蘇州的“5G+工業互聯網”,一個個新興數字產業地標加速崛起、不斷壯大。截至2021年底,全省累計培育創建1307個省級智能示范車間、42個智能工廠、135個工業互聯網標桿工廠、8930家星級上云企業,建成5G基站12.1萬座,夯實了經濟發展的數字“基座”。
“深植實體經濟能夠讓數字經濟擺脫‘鏡中花’‘水中月’的虛擬屬性,實現良性發展。”省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副院長張華認為,江蘇實體經濟強、制造業門類齊全,未來應更廣泛地探索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更大力度地進行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實踐,助力實體經濟的效率轉型、模式轉型和綠色轉型,加速動能接續轉換,提升民眾的數字獲得感。
□ 本報記者 付奇 王夢然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