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記者 丁雅梔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王穎】日美和日美菲首腦會晤將于4月10日和11日接連舉行,美國正加強與中國有領土爭端的日菲的安保承諾。據日本《產經新聞》1日報道,日美兩國政府對將于10日在華盛頓舉行的日美首腦會談的聯合聲明進行最終調整,將在聯合聲明中寫入“尖閣諸島(即我國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編者注)適用于《日美安保條約》第五條”的內容。與此同時,隨著菲律賓在仁愛礁附近海域不斷挑釁,美方多次強調其根據《美菲共同防御條約》對菲律賓的堅定承諾。然而由于中方的反制行為被認為不構成觸發該條約的條件,據日本《日經亞洲》網站1日報道,日美菲將在首次舉行的三國首腦會談中商議如何應對這一情況。
美日強調安保條約適用釣魚島
《日美安保條約》第五條規定,美國有保護日本的義務。《產經新聞》報道聲稱,由于中國海警局的船只多次“侵入”沖繩縣附近的“尖閣諸島”海域,所以將該內容寫入聯合聲明,旨在表明美國致力于使用包括核武器在內的軍事力量保護“尖閣諸島”。在去年日美首腦會談上,“尖閣諸島適用于《日美安保條約》第五條”也得到確認。
《產經新聞》還稱,在與日本首相岸田文雄的會談中,美國總統拜登計劃表明美國“反對通過武力或脅迫單方面改變現狀”,對中國在東海和南海日益強硬的行為表示“擔憂”。在日美首腦聯合聲明中,雙方還將寫入“維護臺灣海峽和平與穩定的重要性”,并敦促中國政府在臺灣問題上保持克制。
日美就釣魚島“適用于《日美安保條約》”的勾連互動早已有之。2013年,時任美國國務卿希拉里聲稱,釣魚島“在日本行政管轄范圍內”,因此“是《日美安保條約》適用對象”。2014年,時任美國總統奧巴馬在訪日期間明確表示,釣魚島是“《美日安保條約》的適用對象”,這也是美國總統首次明確作出這一發言。2020年11月,當時還是美國“當選總統”的拜登在與時任日本首相菅義偉通話中聲稱,釣魚島“是《日美安保條約》第五條的適用對象”。
中國外交部此前回應稱,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是中國固有領土,《美日安保條約》是冷戰產物,不應損害第三方的利益,更不應危害地區的和平穩定。
美菲共同防御存在模糊空間
美日菲三國合作日益密切。2023年以來,面對菲方在南海爭議地區的不斷挑釁,中國海警采取相對克制的防御性手法,對菲方船只使用高壓水炮等方式阻止事態進一步升級。此前美國國務院和國防部曾多次重申美方根據《美菲共同防御條約》對菲律賓的堅定承諾。該條約核心條款規定,“在太平洋海域對任一方領土與對其在太平洋的軍隊、船舶或飛機的武裝攻擊,兩國將依約采取行動,對付共同危險”。但《日經亞洲》提到,中方使用水炮正好低于1951年《美菲共同防御條約》生效的門檻。
暨南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院長、菲律賓研究中心主任代帆1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分析稱,首先,何為“武裝攻擊”存在模糊空間,但可以肯定的是,中方使用水炮在爭議區域阻止菲方的行為,很難被界定為武裝攻擊。此外,《美菲共同防御條約》還提到,任何此類武裝襲擊,以及因此而采取的一切措施,均應立即報告聯合國安全理事會,但目前的態勢事實上沒有達到這個程度。因此可以說,目前態勢的發展遠沒有達到適用共同防御的條款。
據日媒報道,美日菲首次首腦會談將討論應對這種情況。菲律賓駐美國大使羅慕爾德茲在接受《日經亞洲》采訪時暗示,菲律賓正考慮采取措施。“我可以非常清楚地告訴你,我們有很多選擇,但目前還沒有準備好使用這些選擇。”羅慕爾德茲表示,菲國防部“不僅與美國等盟友協調,也與其他盟友協調”,“重要的是,我們正在與日本政府討論,看看可以如何合作”。
我外交部:望菲方停止拉攏域外勢力介入南海事務
“美日菲三國加強軍事勾連將破壞地區穩定。”遼寧大學美國與東亞研究院院長呂超1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冷戰結束以后,隨著國際局勢整體朝著和平的方向發展,美日軍事同盟的性質本已逐漸淡化,但由于美國拜登政府現在極力推行“印太戰略”,劍指中俄,同時日本有利用美國的軍事力量在東亞地區稱霸的野心,美日進一步加強軍事同盟的需求上升。但需要強調的是,美日菲所謂的軍事同盟關系并不是它們所想象的那么強大,美國隨時會為了自己的利益拋棄它們。
《日經亞洲》也在報道中提到,對于《美菲共同防御條約》中有關武裝攻擊的界定可能取決于美國當前的能力。報道稱,美國必須一邊支持烏克蘭對抗俄羅斯,一邊支持以色列對抗哈馬斯,同時還要密切關注臺灣海峽。美國的任何猶豫不僅會動搖馬尼拉對美菲同盟的信心,還會讓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等美國的條約盟友產生懷疑。
對于菲總統馬科斯日前指示菲政府加強海上安全協調,以應對“一系列對領土完整與和平的嚴峻挑戰”,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1日回應稱,希望菲方遵守自己的承諾,遵守中菲之間達成的有關諒解和共識,遵守中國和東盟國家共同簽署的《南海各方共同宣言》的規定,停止侵權挑釁行徑,停止拉攏域外勢力介入南海事務,回到通過談判協商妥善管控局勢的正確軌道上來,為維護南海和平穩定承擔應盡責任。(環球時報 丁雅梔 王穎)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