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1月18日電 (記者 孫自法)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一篇氣候論文指出,一項衛星觀測研究顯示,全球第二大冰蓋格陵蘭冰蓋自1985年至今已損失約5091平方千米的冰。雖然這個量對海平面上升的貢獻相對較小,但冰損失可能會影響大洋環流和全球熱能分布。
該論文介紹,全球冰蓋在過去幾十年里出現了退縮,格陵蘭冰蓋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經歷了質量損失的加速期。氣候模型以很高的置信度預測格陵蘭的冰損失還將繼續,而對之前格陵蘭冰蓋退縮的研究或有助于預測其未來行為。
本項研究中,論文第一作者兼通訊作者、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宇航噴氣推進實驗室Chad A. Greene和同事及合作者一起,利用衛星影像構建了1985年至2022年的236328個冰川末緣位置。他們據此量化了冰裂(冰川末端斷裂的過程)的程度,以及冰蓋邊緣改變和冰面積總損失。研究發現,格陵蘭冰蓋在過去40年里損失了約5091平方千米的冰。這個面積相當于約1034兆噸(1034萬億公斤)的冰。具體而言,這些冰蓋自2000年1月起以每年平均218平方千米的速度退縮。
論文作者進一步指出,這種退縮似乎沒有導致海平面大幅上升,但可能對地球的大洋循環模式和熱能量分布產生一定影響。
他們的研究還發現,格陵蘭冰蓋在單個年份冬季增長和夏季退縮之間存在最大差異的部分冰川,也是1985年至2022年期間退縮最多的冰川。這表明冰川的季節性變化可能是長期退縮的一個預測指標。(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