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有改善 風險仍存在
維護和促進全球糧食安全依然任重道遠(環球熱點)
近期,全球糧食市場呈現多種新動向: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糧農組織)等機構1月發布的報告,2023年全球食品價格指數明顯回落,反映市場供應整體情況有所改善;但同時,受極端天氣、地緣政治沖突等因素影響,大米、食糖等的供需情況依然趨緊。
據世界糧食計劃署數據,2023年有3.33億人經歷了極端饑餓;另據聯合國5家機構發布的報告,目前全球累計仍有約7.35億饑餓人口。2024年,全球糧食安全能化解危機嗎?
糧食市場喜中有憂
美聯社近日援引糧農組織1月發布的報告稱,2023年,全球食品價格指數與2022年的歷史高位相比明顯下降。2023年全年食品指數均值為124點,比2022年的平均值下降了13.7%。其中,全球植物油價格指數創3年來新低,下降幅度達32.7%,全球谷物、乳制品價格指數較2022年也分別下降了15.4%和16.6%。
糧農組織指出,食品價格下降,反映出“全球市場供應充足”。據糧農組織2023年12月發布的谷物供需簡報,2023年全球谷物產量的預報數已上調至28.23億噸,同比增長0.9%,比2021年的歷史最高紀錄高出1030萬噸。糧農組織表示,2023年7月至2024年6月,預計全球谷物庫存量與消費量之比為30.8%,供應形勢較為寬松;2024年谷物收成預計還將創歷史新高。
另據中國科技部國家遙感中心近期發布的《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23年度報告》,2023年全球大宗糧油作物同比增產,總產量預計為28.74億噸,同比增加1414萬噸,增幅0.5%。
不過,國際組織及研究機構報告指出,市場供應情況也存在隱憂。
糧農組織發布的數據顯示,受厄爾尼諾現象、部分產區的保護主義政策等影響,全球大米價格指數仍在上漲。“當前全球大米價格處于15年來的高點。”美國農業部1月發布的世界谷物市場與貿易報告表示,大米價格上漲可能使全球消費者轉向其他谷物,對全球谷物的供需情況產生影響。
此外,全球糖價也上升至2011年以來的最高值。美聯社分析稱,主要原因是此前印度、泰國等蔗糖主產區經歷異常干旱,影響收成,市場擔憂食糖供應趨緊。不過,由于全球最大的糖出口國巴西近期供應強勁以及印度減少了燃料生產所用的糖,食糖價格指數在2023年最后一個月有所改善。
積極因素與風險并存
如何看待當前全球糧食市場形勢?整體供應改善是否意味著全球糧食安全形勢有所緩解?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公共政策與創新所所長于宏源對本報記者表示,近期全球糧食市場的新動向反映了多種積極變化趨勢,對促進全球糧食安全起到一定作用。
“當前,新冠疫情對發展中國家影響已顯著減弱,全球整體糧食產量有所提升,產業鏈供應鏈及國際貿易的斷點、堵點有所恢復,供給不平衡問題有所改善,因此價格總體出現回落。與此同時,可持續發展議題近年來越發得到國際社會重視,全球主要農作物產區普遍通過減少化肥及農藥等化學品施用量、保護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等方式,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智能農業等糧食相關科技在全球的進步和應用,也有效提高了農作物生產效率和抗災能力。這些措施有助于提高全球糧食生產的可持續性和長期穩定性,促進全球糧食市場平穩運行。此外,國際糧價與石油價格有相關性,2023年全球油價較2022年顯著下跌,也帶動了糧食價格下降,緩解了國際糧價壓力。”于宏源說。
盡管全球食品價格從高位回落、供給有所改善,但于宏源表示,全球糧食安全總體形勢依然難言樂觀,局部地區仍飽受糧食不安全困擾。影響全球糧食安全的長期因素依然存在。
地緣政治沖突深刻影響全球糧食生產、運輸及供應。當前,烏克蘭危機尚未平息,加沙地帶戰火再起,全球糧食供應鏈依然面臨威脅。世界糧食計劃署2023年12月的糧食安全階段綜合分類報告顯示,目前加沙地帶超過1/4的家庭面臨極端饑餓的風險,意味著約220萬人處于糧食危機或更嚴重的突發性糧食不安全狀態。報告稱,如果當前局面持續,數月內該地區有發生饑荒的風險。
氣候變化引發的極端天氣事件也持續影響全球農業收成。糧農組織數據顯示,過去30年,氣候變化及各類災害事件給農牧業生產帶來的損失高達3.8萬億美元。
2023年至今,厄爾尼諾現象持續擾動全球主要農業地區。據美國“饑荒早期預警系統網”估算,該現象影響全球至少1/4農業土地的產量。作為全球重要的海運樞紐,巴拿馬運河也因厄爾尼諾現象遭遇嚴重干旱,沖擊國際糧食運輸與貿易。世界氣象組織的報告顯示,厄爾尼諾現象將至少持續至2024年4月。
“全球范圍內,約70%的饑餓人口生活在沖突戰亂地區,氣候變化進一步導致這些地區的饑餓和糧食不安全狀況惡化。”于宏源說。
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教授張傳紅對本報記者表示,當前,全球糧食浪費現象嚴重,這是加劇糧食安全問題的另一大因素。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顯示,全球每年約1/3糧食被損耗和浪費,總量約為13億噸,足夠養活12.6億人,這是目前全球遭受糧食不安全人口的近兩倍。
“糧食安全問題很大程度上是糧食分配和流通問題。地方性、區域性糧食危機之所以出現,不僅因為部分國家和地區缺乏糧食生產能力,還因為當地往往缺乏糧食倉儲和運輸能力,基礎設施不足,導致很多地區無法獲得充足的糧食。而氣候變化和地緣政治沖突進一步沖擊了這些地區糧食生產和供應鏈,加劇了糧食短缺現象。因此,必須認識到,全球糧食的絕對產量和供應量改善并不能充分解決糧食安全問題。全球糧食安全依然面臨許多不確定因素。”張傳紅說。
亟待共同努力
據世界糧食計劃署及其他人道主義機構2023年12月發布的地區糧食安全分析報告,受沖突戰亂、氣候變化等的綜合影響,2024年,西非、中非將有創紀錄的4950萬人挨餓,比2023年的人數多4%。其中,非洲靠海國家2024年面臨嚴重饑餓的人數將達到620萬,比2023年增加16%。世界糧食計劃署近期還發文表示,到今年6月,該組織還需要9.21億美元的額外資金,以維持對脆弱地區的援助計劃。
“在多重因素影響下,預計區域性的糧食危機還將持續存在,局部地區或部分國家的糧食安全情況甚至會出現倒退或逆轉。全球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還繼續面臨諸多挑戰,維護和促進全球糧食安全依然任重道遠。”于宏源說。
“在一個相對富足的世界里,人們繼續遭受饑餓折磨,甚至死于饑餓,這令人憤慨。”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2023年7月在羅馬舉行的聯合國糧食體系峰會階段成果總結推進大會上表示,全球糧食安全有三大關鍵行動領域:首先是對可持續糧食體系進行大規模投入,為有需要的國家提供長期資金支持;其次,各國政府和企業應開展合作,保持食品市場開放,消除貿易壁壘和出口限制;第三,減少食品加工、包裝和運輸過程中的碳排放,運用新技術促進土地、水等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解決糧食安全問題,重點在解決發展問題。為此,有必要在糧食不安全地區實施人道主義援助救濟與提高可持續復原力相結合的長期戰略。同時,也有必要鞏固和加強國際社會在維護糧食安全方面的政治意愿及承諾,推動國際社會共同實施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共同促進農業糧食系統改革轉型,提高農業韌性、包容性和可持續性。”于宏源說。
“保障糧食安全是一個系統性工程。當前,國際社會應繼續支持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組織發揮作用,提升脆弱地區的糧食生產和流通能力,維護有關地區的和平與發展。同時,國際社會也應積極促進貿易開放流通,減少貿易壁壘和保護主義政策,保證糧食能夠真正流入受氣候變化和地緣沖突影響大的國家。”張傳紅說。(本報記者 林子涵)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